烹饪方法为啥贴在店堂里

小小MT4 来源:重庆晚报 °C 栏目:金融资讯
白泡泡试吃三孃黔江鸡杂

登上人民日报官方微信,《风味人间》第二季为其拍摄了一集专题片……7月17日,重庆晚报·食探组来到这家颇具传奇色彩的黔江鸡杂店探寻美食奥秘。

其创始人三孃爱笑但不善言辞,丝毫看不出“走红”痕迹。但一口裹着酸萝卜的鸡杂下肚,其火爆受捧的答案呼之欲出:地域风味浓厚,脆韧与爽辣完美结合,让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来。

01

11年前,凭老家风味扎根中心城区

这家“三孃黔江鸡杂”位于江北区北城天街对面(塔坪方向)。与时尚繁华一街之隔的它,装修朴实、简约,典型的“家楼下的餐馆”风格。

上午11点,三孃正在和主厨高师傅交谈,他们对这一批土豆的呈色很满意,认为做出的“洋芋箜饭”会更可口。

三孃穿着一件浅粉色T恤,说话声不大、带着些黔江口音。她本名叫田祥鲜,53岁,黔江区石会镇武陵山人。之所以被称为三孃,是因为在家里的姊妹中排行老三,并且又到了孃孃的年纪。

1992年,时年22岁的三孃和家人一起,在黔江区开了一家炒菜馆,店里由三孃掌勺的黔江鸡杂一直是最受欢迎的一道菜。

2012年,三孃陪小女儿来重庆中心城区读书,三孃也将自己的好手艺带了过来,在南坪开了第一家“三孃黔江鸡杂”。正宗的黔江风味,让她的小店生意很红火。

“最近开张的观音桥店,是我们第6个直营店。顾客们都喜欢来吃,他们说得最多的评价是‘嘿下饭’。”对于生意的红火,三孃用质朴的语言总结道。

黔江鸡杂如何起源的?2011年,《重庆晚报》记者曾与黔江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及黔江餐饮商会秘书长一同溯源——上世纪90年代初,重庆流行吃辣子鸡,剩下大量鸡内脏没人吃。有聪明的黔江人就试着用泡菜和鸡杂一起炒,没想到酸辣鲜美,吃鸡杂便从黔江区逐渐流行开来。

02

美味与秘诀,藏在变与不变里

说话间,店里的顾客陆续多了起来,我们点的黔江鸡杂也终于上桌。

猛火爆炒好的鸡杂,装在一口大铁锅中上了桌。先开大火将锅内烧涨,再转小火煨着,此时方可动筷。锅边还配了一把锅铲,三孃说,这是方便顾客吃的过程中不时翻炒两下,以保证锅内鸡杂受温均匀。

爱好麻辣口味的白泡泡常吃鸡杂,第一口下肚就忍不住点赞:“真的好入味,鸡胗好脆嫩。”

闻言,三孃笑了。为了让这锅黔江鸡杂好吃,三孃一直有自己的坚持——锅里的鸡杂用油炒制,坚决不加一滴水,因为油可牢牢锁住佐料的鲜香;不额外加豆芽、莲白等吸味的小菜,鸡杂就是唯一的主角;每家店的酸萝卜自己亲手泡,泡海椒(因泡菜水中需加入黔江本地的新鲜山柰和茴香)则是在黔江老家由专人泡好了送过来。

不过三孃也有一些顺应当地人口感的调整。如鸡杂原本是鸡心、鸡胗、鸡肝、鸡肠为原料,但顾客们普遍反映不爱吃鸡心和鸡肝。于是,近些年,三孃在鸡杂中只保留了鸡胗和鸡肠。再如观音桥这家店接待的顾客重口味居多,于是,这里的鸡杂与南坪等店相比,会更偏麻辣一些。

03

烹饪方法,大方贴在店中央

12点过,店里坐了个满堂。邻桌3名年轻女孩点了小锅鸡杂,88元。其中一位女孩连吃了三碗洋芋箜饭,成为该桌的“干饭王”。

三孃说,黔江鸡杂配洋芋箜饭是顾客们的最爱。鸡杂吃完,泡萝卜也是下饭利器,经常有人连吃5碗才过瘾。

我们注意到,店里的墙壁上,将黔江鸡杂的做法大方展示——

1.把洗干净新鲜的鸡杂切成条状,然后加盐和淀粉腌制;

2.切好大蒜和姜片,再从泡菜坛子里抓适量酸萝卜和泡椒(酸海椒)出来切丝;

3.在锅里加菜油,油温达到200度时,把鸡杂放进去爆炒,再放入酸萝卜和泡椒并加上特制香料大火爆炒,加香菜后出锅。

“餐馆的烹饪方法不都是机密吗?”白泡泡好奇地问。

“经常有人问我,我干脆就贴出来了。”三孃说,有的老顾客还专门来找自己要店里的酸萝卜和泡椒回去炒。不过,老顾客之后会来反映,始终炒不出店里那味。三孃和同样来自黔江的主厨们探讨并找出了原因:家里的油温达不到,另外火候把控有些困难。

“大家在家里可以弄一个家常版,在店里吃我的家乡版。”后来,三孃时常提醒打算回去烹饪的顾客。

关于未来,三孃信心满满——几个店里的厨师团队都来自黔江,这份手艺和匠心有了接班人,来自黔江的美味将持续在中心城区飘香。

“相比鸡肉,杂碎似乎不上台面,但黔江人用它们做足了文章。鸡胗独具魅力,这是鸡的胃部肌肉,紧实富有弹性,切片后纹理细腻,质地脆嫩。猛火快炒,最大程度保持爽脆,泡辣椒提辣去腥,酸萝卜生津开胃,酸辣鲜爽调和鸡杂,爆炒中风味绽放。鸡杂上桌,需要趁热享用,满锅的脆韧和火辣,小而美的鸡杂却因天生的袖珍和紧致,也拥有了自己的名号。”

——引自《风味人间》

沿着轨道寻美食

乘坐轨道交通3号线/9号线到达观音桥站,往塔坪方向步行600余米即可到达。

重庆晚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记者 柏雨欣/文

记者 蹇汶佑/摄

实习生 肖叶竹 李彦庆 杨琦琪 邓彬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