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7-8日,由三亚市人民政府、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三亚经济研究院、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主办、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担任联合主办单位的“第二届可持续投融资(ESG)与自贸港建设论坛”在三亚隆重举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承办;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三亚市天涯区人民政府、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海南省企业联合会、海南省企业家协会、贝壳数字经济三亚示范项目担任协办单位,芝麻信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建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源泰律师事务所、OGCI昆仑气候投资基金、海之安企业服务中心担任本次论坛战略合作单位;新浪财经担任媒体支持单位。本次论坛邀请100余家上市公司和70余家投资机构齐聚,共议可持续发展,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对接,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9月7日下午,分论坛《自贸港碳交易生态圈构建论坛》举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巡视员叶燕斐出席论坛并致辞。叶燕斐指出,虽然碳金融在我国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但依然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需要制度规则的进一步完善和产品的更多创新,同时需要政策端和市场端的不断配合中实现尝试与实践,从而形成最适合中国碳市场、碳金融发展的现代化机制。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巡视员叶燕斐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事:
很高兴能来参加关于碳金融、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探讨。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实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两山”理论、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作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碳金融是建立在碳排放权交易基础上的金融创新形式,以碳配额和碳信用等碳排放权益为媒介或标的的资金融通活动,服务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者增加碳汇能力,为碳市场提供交易、融资、资产管理等工具,对碳市场形成合理的碳价、提升交易活跃度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影响等因素,使各国政府和投资者重新审视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重视绿色发展成为广泛共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坚决推进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不仅为新时期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绿色金融,乃至碳金融发展提供了指导。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碳金融发展,当前碳金融实践成效逐步显现。去年4月,证监会发布碳金融产品的行业标准,明确碳金融产品的分类,给出了具体的碳金融产品实施要求,为金融机构开发、实施碳金融产品提供指引。各金融机构纷纷开展碳保险、碳配额质押、“碳中和”债券、碳结构性存款等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和运用,更多金融资源投入碳减排领域。
碳金融与碳交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碳交易是碳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碳交易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拥有一定的合格主体和健康的风险管控机制后,碳金融市场才得以有序发展。碳金融是碳交易发展的肋推剂,碳交易的发展离不开碳金融的支持,排放企业通过碳金融市场,利用融资功能推进减碳技术的应用,达到碳交易控制排放总量的目的。因而我们在发展碳金融,扩大碳市场的过程中要从发展模式上推动协同发展、发展风险上把控投机风险、发展载体上做大场内渠道三个方面入手,强化我国的碳金融、碳市场能力。
第一,要推动碳市场和碳金融协同发展
虽然碳金融在我国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但依然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需要制度规则的进一步完善和产品的更多创新,同时需要政策端和市场端的不断配合中实现尝试与实践,从而形成最适合中国碳市场、碳金融发展的现代化机制。
首先,是制度完善。制度是市场的秩序。碳市场、碳金融的发展尚在早期,亟待市场管理者和市场组织者们,探索实践出一套统一的市场准入、碳金融产品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规则,才能更好促进碳金融市场的公平和高效。
其次,是政策扶持。政策是市场的导向。我国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工具不断丰富完善,但仍然需要更多政策对碳金融予以支持,如作为市场监控指标纳入金融机构评价体系,或者政策落地工具支持绿色金融。
再次,是产品创新。产品是市场的载体。发展碳金融,还需要更多产品创新。我国建立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同时也在探索国际资源碳市场,碳金融业务大有可为。金融机构应当立足远景目标,小步快跑拓展碳金融业务,积极研发创新碳金融产品,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各类型碳市场发展的关键力量。
最后,是市场扩大。市场的不断扩大才能真正影响人们关注气候变化、关注绿色发展。碳金融与碳市场的发展相辅相成,增强碳市场活力的同时,碳金融的发展也离不开碳市场自身不断发展。我们要通过针对碳市场金融的研究、科普、教育让更多的人才有能力参与进来,更进一步提升资产流动性,增强市场的活跃度。
第二, 要把控碳市场和碳金融投机风险
我们期待碳市场、碳金融在实现“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社会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发挥加速器的作用。但同时需要清晰的认识到碳市场、碳金融作为新兴事物,在蓬勃发展中依然存在诸多风险需要政策和市场的协同把控,并且要应用好ESG风控机制有效控制风险。
去年我在第一届大会上曾提到三个具体的ESG风险体系措施,包括ESG风险预期,ESG评价指标,ESG市场准入。相比于ESG概念在国际上的相对成熟,对于碳市场、碳金融来说,当前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倾注更多的力量关注投机行为,这里我也同样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把控风险。
首先,是通过市场指标把控系统风险。碳市场、碳金融在场内交易机制的不断充实和完善下,可以逐步建立由交易场所监控的市场特征指标标准,如涨跌幅限制、最大持有量限制等更多元的风险指标标准,并制定相应的临时限制措施制度。
其次,是通过市场行为把控操纵风险。基于场内交易场所的不断完善,碳现货市场逐步扩大、碳期货市场也在积蓄力量。我们要建立识别监督机制,针对投机行为,予以监管和引导,在增强碳市场流动性和风险兜底能力的同时实施有针对性的交易资格、交易额度的管理和交易行为、投机行为的监测、披露、报告机制。
最后,是通过市场调节把控波动风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风险行为在所难免,需要有针对市场异常波动后的稳定机制作为调节手段和风险控制手段。需要我们在碳市场持续完善供需量价的稳定机制,如设计和建立交易产品分类管理和注销机制、交易储蓄池机制等有利于异常波动快速应对和市场恢复的制度与措施。
第三, 要做大碳市场和碳金融场内渠道
市场的扩大和金融的壮大,离不开一个稳定、统一、有力量的交易场所的支持。当前,全球各类型碳市场的发展可谓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为金融助力气候变化,经济适应环境挑战提供了有效的路径。总的来说,当前已经形成了全球层面碳市场多层次的格局,同时国家层面碳排双减的路径已经明确,行业层面碳交易金融工具的定位已经清晰,需要更专业的交易场所推动碳市场、碳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海碳中心的建立对于丰富我国碳市场格局、完善我国碳金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碳市场、碳金融应对好宏观层面的变化。立足海南自贸港封关在即的大机遇、服务好我国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要求、贡献好我国在全球气候博弈中获得有利地位,为此我对海碳中心这类型新型交易场的探索提三点建议。
一是探索产品创新。要积极探索开展国际碳排放和碳减排产品交易业务,完善质量控制和产品筛选流程,依托自贸港的优势服务国家碳减排产品需求,转化国际经验,率先开发蓝碳交易相关体系。
二是探索市场创新。要积极探索合规跨境交易业务,打通国际国内市场,主动与国际交易场所、资源减排机制登记簿实现互联互通,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等我国国际合作倡议相关的国家开展市场合作。
三是探索金融创新。要积极研究碳金融相关业务和工具,完善交易所基础设施建设,把控交易风险、提升市场活跃度、增强市场流动性,并要经济与我国各类交易场所深度联动,融合发展,提升我国绿色金融影响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需要清晰意识到,我们正在面对国际博弈、共识偏差、治理鸿沟的ESG风险和挑战,牢记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履行好我们的责任,做好我们的工作,推动碳金融稳健发展和市场稳步扩大,通过市场引导金融服务“双碳”目标的实现,通过金融推动市场助力绿色发展的社会转型的实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期待与地方政府、央企、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碳金融、碳交易领域的创新合作,携手推动各项服务落实落地,铭心践行“国之大者”,以点“绿”成“金”的能力,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金融的力量。再次预祝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分论坛《自贸港碳交易生态圈构建论坛》议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