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木蹊说
01
最近一两周,去快递驿站拿包裹,总能听到管理员和快递小哥的骂骂咧咧。
原因是3月1日,快递新规说定快递员不送货上门,最高罚3万。
就我感知,一般菜鸟、顺丰、京东是会送上门的,其他快递自己去驿站取。
毕竟价格不同,服务不同嘛,能理解。
但这个新规似乎又是一个:一刀斩。
新修订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规定:
未经用户同意代为确认收到快件的,未经用户同意擅自使用智能快件箱、快递服务站等方式投递快件的,抛扔快件、踩踏快件的,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存在这三种情形之一,将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服务精神是有了,但对快递员来说,是不是过于折磨?
普通快递员每天的派单量基本都在上百个。
挨家挨户跑,一个个打电话确认沟通,一个月也就几千块钱,是不是不把兄弟当人了?
我是记得家门口的邮政就“停了两天工”,而且复工后和往常一样,还是放在驿站。
我想,可能是快递员取得了某种胜利。
此外,我想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送货上门吧?
比如我现在在香港交流学习,就不想快递放门口,丢件了怎么办?
很多社恐、上班族、单身女性可能也不想隐私住址被过多透露吧?
现实情况,远比法规条文更复杂。
目前看,快递新规并没有解决行业痛点,相反,还干涉了市场的定价权。
本来快递业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定价系统,贵点的上门,便宜的不上门,差异化的定价对应着不同的服务需求。
为何要强加干涉呢?
如果强制执行新规,那么势必快递费上涨,而快递费费上涨,也势必压榨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
羊毛出在羊身上嘛。
不过,网上也出现一些大旗论,说涨价是为了拉动实体经济。
逻辑是,网购的成本增加会倒闭消费者线下消费,拉动实体经济。
网上流传的说法
这种论调,与2021年的“限电大棋论”如出一辙。
当时这些人把限电说成是“国家在下一盘大棋”,称这背后是“一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争夺战”。
正如“限电大棋论”遮蔽了电煤供给短缺的基本事实,“快递大棋论”也回避了快递行业消费矛盾突出的基本事实。
快递新规的出发点,是解决快递不送上门问题,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
而不是削弱网购的优势,要想削弱,加税岂不是更直接有效?
显然,“快递大棋论”的推论是错的。
实体经济不是不扶持,但绝不能以打压互联网经济方式去扶持。
互联网经济既关乎着国计民生,也早已与实体经济相交融。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多的还要靠自身的升级与壮大。
而且互联网经济已经被大大整顿一番了,现实中的实体经济好转了吗?
实践是检验整理的标准哦.......
02
还有一件事,我想连着一起说。
2021年的夏天,随着一纸文件的下达,有着产值8000亿、吸纳千万人就业的教培行业,从天上被锤到地底。
新东方、学而思、好未来千亿市值,一夜蒸发。而后,大量教培机构或转行,或关门。
很多家长也因为突然找不到辅导班,陷入困惑。
快3年了,教培真的不复存在了吗?
2024年2月8日,教育部官网发文,上线了《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对于教培的政策,修改为:
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的学科类校外培训,应当依法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收费管理办法。其他校外培训的收费价格,应当报审批机关备案。
这和之前的“不准收费”,有着天壤之别。
意思是在报备收费价格后,学科教培可以搞了。
为什么政策要做出这样的调整?
很有可能,是市场的需求太旺盛了,根本按捺不住。
其实政策下来之后,市场的反应只是头部公司的股价下跌。
大量三四线城市的教培机构依然不为所动,后来随着监督的加强,网上出现不少教培机构、学校老师被处罚的新闻。
但更多的教培机构,只是改换门庭,把“辅导班”变成“兴趣班”。
到了2023年,很多培训机构已经陆续开了起来,大部分的城市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教培机构的市场,反而更大了。
摘自艾媒咨询《2021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趋势洞察报告》,其中2021-2023年为预计数据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就从未消失过。
通过打击教培来反内卷的,历史从未有过成功案例。
拿韩国来说,1980年,韩国颁布法律,禁止所有的教育补课行为。
最开始底层民众欢呼雀跃,但缓过神来才发现,这样只会让自己的孩子没有出头之日。
那些富人的孩子反而毫无影响。
一对一上门陪伴孩子,家政钟点工(ps:本科以上学历),高级家政护理……
这样的名称我们都看过,韩国当年也一样。
有钱人可以买高昂的1对1家教上门服务,成绩和普通家庭孩子的距离越拉越大,名校的寒门子弟越来越稀少。
而且当时数据也印证,在禁止补课后的几年,考进韩国名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富人家庭。
没想到,一个旨在推动教育公平的举措,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
基于此,韩国民众的反对声越来越强,韩国禁补令也一再放宽,直到2000年,为期20年的教培禁令被彻底废止。
和韩国国情相似的新加坡,在同期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非但不禁止,还大力鼓励扶持。
具体方法是学校每天就上半天课,剩余的半天让孩子自行回家补课。
想出国的补雅思、托福的课,想开挖掘机的去挖掘机。
之后,很多人看到有利可图,就进入了教培行业,其结果不是教培行业的暴利,而是因为老师多了,竞争激烈了,行业收费越来越低了。
最后,费用低到一个普通工人都有经济能力送自己的孩子去补课。
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这是中国人的治理经验。
03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今年的重要会议上,中央提出了“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新政原则。
短短八个字,是方法论的完全改变。
过去,我们是“先破”,“后立”,说简单点,就是先把锅砸了,然后另起炉灶。
但这样做就有一个问题,万一锅砸了,另一头的灶烧不起来呢?
任何一个行业,都关系到无数人的就业,砸锅之举,一定要三思而行。
要先“立”,然后“破”,先找饭碗,再扔旧锅。
这就符合事物的正常规律了,先立项目再破顽疾,找到了好吃的饭菜,人们自然会摒弃不好吃的饭菜。
如果没有找到吃的,那就不要破,用好存量,吃饱肚子才能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021年,当教培问题被整治的时候,一大帮野生专家跳出来鼓吹,说什么民营经济完成了历史使命,要退场。
网游、网约车、互联网、医美……从市场流行到人人喊打,不仅造成资本市场大幅度撤退,也让相关实体受到打击。
很多人蜂拥而上去砸锅,不是打倒这个企业,就是把那个企业家架在舆论的风口审判。
可一提找饭碗,就没人吭声了。
结果,大量资本退场,从而进一步导致社会就业承压。
今天,我们发现政策层再次强调,要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呵护、激活民营经济,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从“先破后立”,到“先立后破”,不仅仅是次序的改变,更是方法论上的反思。
在人类历史上,总有一些东西万古不灭,比如市场,比如客观规律。
干预市场的时候,先试着尊重市场。
这是三年来的重要教训,希望未来不要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