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行业上游厂商与终端机构之间的“拉锯战”正浮出水面。
日前,普丽妍通过官微发布声明,直指安徽合肥韩美整形外科医院、新氧青春诊所等医疗机构为“非官方授权合作机构”,称其未通过正规渠道采购产品,公司不保障产品真伪,且未对相关医护人员开展过产品专业培训,警示存在消费者健康安全风险。
面对普丽妍的公开“指控”,新氧青春诊所也迅速回应。一方面,其明确表示所用普丽妍产品均由具备医疗器械经营资质的企业依法供货,可通过国家药监部门 UDI(医疗器械唯一标识)进行真伪查询和全流程追溯;同时强调新氧全国门店均为依法批准的医疗机构,相关医生执业合规且诊疗活动遵循ISO 37301合规管理体系。
另一方面,新氧青春诊所提出,包含培训和认证在内的专业支持,是上游厂商基于产品安全和风险管理对合作医疗机构和医生应尽的基本义务,不应被附加以所谓“官方认证”“指定渠道”等前置条件,更不应被异化为操纵机构、控制价格、设置人为门槛、干预机构自主经营和医生独立专业判断的手段。
“新氧尊重上游合作伙伴的合理商业安排,但坚决反对任何以‘安全’为名、通过传播不实或误导性信息来损害医疗机构商誉、制造消费者恐慌、干预正常市场竞争的行为。”新氧青春诊所进一步表示,这既伤害了消费者的信任,也破坏了行业应有的专业与秩序。
在业内看来,这场围绕产品授权、渠道合规的交锋,背后是上游厂商与终端医美机构对产品定价权的博弈。而在我国持续扩容的医美市场中,未经官方授权却售卖相关产品的现象并不鲜见,这一行业痛点也愈发凸显我国医美产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
图片来源:普丽妍官方微信公众号价格博弈
近年来,得益于精准契合当代求美者“美而不假”的核心诉求,包括童颜针在内的医美再生领域正在快速崛起。动脉网数据显示,以出厂价计,国内首款童颜针获批的2021年,这一市场规模刚刚超过1亿元;而去年这一数字据估计超过30亿元,未来五年会达到百亿级。
与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相伴的,是童颜针长期居高不下的定价。以拥有国内首张童颜针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艾维岚为例,凭借一度的市场独占期和先发优势,厂商长春圣博玛将其官方指导价长期维持在18800元/支。
即便后续爱美客的濡白天使、江苏吴中代理的艾塑菲、高德美的塑妍萃、普丽妍的普丽妍、四环医药的斯弗妍、西宏生物的丽真然等产品相继获批上市,但童颜针的价格仍始终徘徊在万元以上区间。
而新氧推出的“低价”童颜针项目,直接触动了上游厂商的价格体系。
公开资料显示,新氧此前推出采用普丽妍的“奇迹童颜1.0”,定价4999元,不足普丽妍官方指导价16800元的零头;随后推出的“奇迹童颜2.0”选用艾维岚产品,将厂商18800元的控价压缩至5999元。这两轮低价尝试均引发上游厂商不满,普丽妍与圣博玛先后向新氧发函,要求下架产品。
矛盾的激化并未阻止新氧对童颜针价格体系的冲击。2025年9月23日,新氧在“奇迹童颜3.0”发布会上,将童颜针价格直接拉至2999元,创下行业历史新低。新氧CEO金星强调,该产品是与西宏生物合作定制的,而后者不干预机构终端的定价。
“医美价格回归大众,是解决当前行业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彼时金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直言,从海外市场经验来看,只有让正规医美做到“价廉物美”,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黑医美”生存空间。
这一观点背后,有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合法医美机构仅2万家,而非法机构(含黑诊所、超范围经营的美容院)数量已达2.2万家,非法机构数量首次超过合规机构。更严峻的是,假货、水货流通问题愈发突出,目前市面流通的医美针剂正品率仅为35%,求美者的安全与权益保障面临挑战。
“过去我们误以为消费者选择‘黑医美’是因为无法分辨机构合规性,但大量调研后发现,消费者其实能清晰区分正规与非正规机构。”金星表示,真正的症结在于正规医美的价格超出了消费者预算,在医美需求迫切的情况下,只能铤而走险选择‘黑医美’。”
在金星看来,“天下苦上游久矣,需要有人揭竿而起。”“奇迹童颜3.0”的定价,正是其推动童颜针价格回归理性的关键尝试。但也让上游厂商与终端医美机构的博弈进一步公开化。
合规之辩
当新氧以“打击黑医美”为低价策略背书时,其自身的合规性也引发行业争议。
有不愿具名的医美上游厂商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此前因新氧大幅压低产品价格扰乱市场秩序,我们已终止与新氧的合作。但仍发现新氧线下机构在使用我们具备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下称“械三”)的产品。新氧既无厂家直接授权,也未通过授权代理商采购,无法证明产品来源的正规性。”
该负责人进一步强调,依据相关规定,医美机构使用械三产品时,必须提供完整的进货授权证明,包括终端机构需持有代理商的授权文件,而代理商则需具备生产商的官方授权,这是证明产品为正品的核心依据。
“以我们的产品为例,需全程冷链恒温保障,才能维持核心成分的生物活性。但多数非授权机构不具备这些条件,产品质量无法保障,注射后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该负责人表示。
不过,业内也有声音表示,随着械三证获批数量增多,终端机构的采购渠道日趋多元,且大额采购需求下可选择的供货渠道并不少。
而从法律层面来看,北京雍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雍文医疗大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刘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应当从具备合法资质的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生产经营企业购进医疗器械,并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保证医疗器械的可追溯。从未取得厂家授权的途径进货,无法保证医疗器械的可追溯性。
刘伟介绍,医疗机构、供货方违反上述规定,可以依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八十九条的规定进行处罚,包括由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等。
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医美产业分会秘书长刘景涛日前也发文指出,医美行业长期存在的机构资质混乱、耗材真伪难辨、消费者维权困难等痛点,为普丽妍这类企业的行为提供了产业语境,其做法既有积极意义,亦存在潜在风险。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补位监管”与“净化生态”两方面。当前医美监管以行政部门为主导,但基层执法面临“信息不对称”难题。普丽妍作为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其行为本质是“产业链自律”的体现,与行业监管形成良性互动,有助于压缩“黑医美”的生存空间。
潜在风险同样值得警惕。首要风险是“话语权失衡”。上游企业若凭借技术与数据优势,将商业合作分歧包装为“违规行为”列入黑名单,可能形成行业垄断,损害下游机构合法权益;其次是“标准模糊”,医美服务涵盖产品使用、操作规范等多重环节,上游企业仅从“产品使用合规”角度界定机构优劣,可能忽略服务质量、医疗安全等核心维度,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刘景涛认为,普丽妍的这类行为不在于“曝光名单”,而在于推动形成“上游控品质、中游守规范、下游明权益”的产业生态。唯有以法律为边界、以消费者权益为核心、以产业协同为路径,才能让这类自律行为真正成为医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助力。
乱象与治理
就在上游厂商和终端医美机构“混战”之际,医美行业更隐蔽的产品造假链条正不断翻新花样,成为威胁消费者健康的“灰色毒瘤”,行业乱象治理的紧迫性愈发凸显。
前述不愿具名的医美上游厂商负责人透露,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存在大量未经授权许可的商家直接向个人售卖医美械三产品的现象。根据相关规定,医美械三产品必须经具备资质的医生诊疗评估后才能使用,“我们曾多次向平台举报,虽有部分产品被短暂下架,但违规商家换个账号就能卷土重来,根本无法彻底杜绝。”
“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为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对入网医疗器械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审查其经营许可、备案情况和所经营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备案情况,并对其经营行为进行管理。”刘伟从法律层面明确平台的主体责任。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发现入网医疗器械经营者有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医疗器械经营者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发现严重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刘伟进一步指出,实践中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原因在于违规者的狡兔三窟、电商平台的责任模糊、监管机关的力不从心、消费者的客观助力。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何辨别产品真伪?上述厂商负责人建议,“通过品牌官方公众号查询正规授权机构名单;就诊时主动要求机构出示完整的授权文件及进货凭证;扫描产品包装盒防伪码的同时,仔细核对产品外观、标签印刷等细节与正品是否一致。”
“即便做到这三点,也无法完全规避‘正品包装造假’的风险。”该负责人无奈表示,例如市场上也存在“回收正品包装盒、替换内部材料”的造假模式,“我们经常接到消费者的假货投诉,但由于缺乏执法和核查权限,只能建议消费者保留诊疗记录、付款凭证等证据,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针对无资质采购、造假售假等问题频发的现状,刘伟认为原因在于相关人员的违规意识淡薄、监管力度不够大、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强,“建议在以后的制度执行中,增大宣传力度,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增大监管常态化,不能投诉后才处理;增强处罚力度,让违法者付出代价。”
刘伟特别提醒消费者,在消费时遇到违规情形时,可以向市场局或卫健委等执法部门投诉,并保留消费凭证,要求商家提供产品的注册证、说明书、标签等。
但行业规范不应将辨别风险的责任完全转嫁于消费者。当前我国医美行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既需要上游厂商坚守品质初心,也需要终端机构恪守合规准则,更离不开监管部门构建常态化监管体系。唯有多方协同、以消费者权益为核心筑牢生态防线,才能让医美行业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