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巨头竞逐香港保险市场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金融资讯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财经杂志

  未来三年至五年,内地资本赴港“第二浪”趋势中,产业资本和互联网资本将成为双主角,香港市场格局将出现客户结构“内地化”趋势

  文|《财经》研究员丁艳

  编辑|杨芮袁满

  中国企业“出海”意愿正持续加强,这一趋势在金融领域尤为明显。2025年下半年以来,香港保险业再次成为内地资本布局的热点。

  其中,越秀集团与京东集团成为聚焦点,通过战略性收购与获取经纪牌照这两条关键路径,内地巨头正切入香港保险市场,标志着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进一步深化。

  近期,京东正在“招兵买马”组建团队,其在内地和香港的招聘平台上以“京东”“京东保险”“京东科技”等名义,在香港地区招募“保险出单员”“香港IS”“Insurance support经理”“保险营销推动岗”“运营总监”“合规负责人”等,所有岗位工作地点均明确为香港。据一位香港保险业人士透露,京东集团正在寻找已在香港有客户基础的营销团队负责人。

  据多位资深业内人士分析称,京东将在香港补全零售金融最后一公里”,香港经纪牌照是国际化“试验田”,未来可把B2B贸易险、跨境运费险复制到东南亚电商仓。

  与此同时,内地“报行合一”之后,整体中介费下降,而香港保险经纪公司盈利相对不错。京东在内地有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拿一张香港牌照成本不高,且可以承接自身业务需求,不过香港保险经纪业务已出现头部效应,此时内地资本进来可能相对较难。

  对于未来进军香港市场发展前景,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朱俊生分析称,总体而言,香港保险市场的整体增量空间有限,其保费密度与渗透率已居全球前列。未来的突破口或将主要来自“存量市场的服务提升”及“内地与大湾区客户的跨境保险需求”增长,如养老保障、健康险与财富传承等领域,这也正是上述两家公司当前的布局方向。

  他表示,若越秀集团与京东能够稳步推进战略执行、深化本地化与场景创新,它们在香港保险市场具备结构性增长的机会。但这一过程更可能呈现“稳健积累、场景驱动”的渐进式发展,而非短期内的“爆发式增长”。

  除了越秀集团与京东,腾讯、阿里巴巴、中国人寿等内地巨头早已布局香港市场。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随着内地资本的涌入,香港市场格局将出现客户结构“内地化”趋势,当前平均每3张新单中就有1张来自内地;同时,产品呈现“养老化”趋势,内地险企把“养老保险+康养社区”模式输出香港,与大湾区医疗、养老资源对接,催生“保单+入住资格”一体化产品,挤压传统储蓄险份额。

  “未来三年至五年内地资本赴港‘第二浪’趋势是产业资本和互联网资本成为双主角,内资会收购再保险公司、专属医疗险公司。”王国军如是说。

  从政策角度来看,今年8月18日,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公开发文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凭借税务优惠、专业人才、庞大市场网络及完善的金融基建等优势,持续推动保险市场稳健发展。未来特区政府还将继续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保险市场高质量发展,并积极向国际市场推广香港保险业优势。”

  2023年10月底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曾强调,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表示,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在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持续完善优化内地和香港金融互联互通机制。

  越秀、京东“出海”

  京东布局香港保险在市场早有风声,早在2020年,其就曾通过参股Livi银行布局。

  10月中旬,香港保监局持牌保险中介人登记册显示,京东旗下Jingda HK Trading Co., Limited已取得保险经纪公司牌照,有效期是2025年10月14日至2028年10月13日,可经营的业务为一般及长期业务(包括相连长期保险),负责人为Lam Che Chuen(林志全)。

  随后,该公司更名为“京东保险顾问(香港)有限公司”。据一位曾探访该公司人士透露,公司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中西区,这里汇集香港银行、跨国机构及外国领事馆等。不过,公司目前仍处于初创期,面积相对不大。

  当前,京东正式以自有品牌进军香港保险市场,实现从“渠道参与”向“主导运营”的战略升级。京东进军香港保险业务并非空穴来风,其此前已在内地市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保险板块是京东金融九大业务板块之一,包括京东保险经纪、京东保险代理以及京东安联财险。

  (图片:京东保险顾问(香港)有限公司

  来源:受访者供图)

  2018年,京东通过旗下公司入股京东安联财险,持股33%为第二大股东。2024年,京东安联财险保费收入突破百亿元,其中互联网渠道占比超60%。京东保险则依托电商场景,曾推出退货运费险、手机碎屏险等定制化产品,并通过大数据风控优化理赔效率,这或为其香港业务提供支持。

  据一位业内专业人士分析称,此次京东官宣进军香港保险市场,是通过“牌照+互联网”生态切入,其优势在于京东自带“互联网零售+金融服务”生态,有大量用户、数据和渠道,可将保险作为客户闭环服务的一环;香港保险经纪牌照允许其作为分销/中介平台进入,而不需要直接承保,成本相对较低、灵活度较高;京东可以借香港平台打开“国际化保险产品”“跨境客户群体”的通道。通过牌照获批、网络生态与渠道数据驱动,可以打造“互联网+保险”在香港的新入口。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香港持牌保险经纪公司竞争较为激烈。据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香港持牌保险经纪公司达831家,较去年同期增长12%。

  在京东获得香港保险经纪牌照前不久,10月9日,越秀集团在香港举行收购香港人寿股权交割仪式,这家广州资产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以17.68亿港元的价格完成对香港人寿的全资收购,这也是2024年以来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寿险公司交易。

  越秀集团对香港人寿的收购,是一场历时近十年的追逐,其自2016年以来曾三度竞购香港人寿,可见其谋求香港寿险牌照、进军香港市场的决心。更早之前越秀集团与香港人寿之间早有资本纽带。作为香港人寿创始股东之一的创兴银行,早在2021年就已由越秀集团完成私有化,成为其全资附属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香港人寿成立于2001年,股东包括亚洲保险、创兴银行、招商永隆银行、华侨永亨银行、上海商业银行5家香港金融机构,本地根基深厚、产品种类齐全、整体发展稳健。

  竞逐香港市场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保险市场正在吸引来自内地、各行各业的巨头关注,其亦是诸多内地企业、资本“出海”的第一站。除了越秀集团、京东,腾讯、阿里巴巴、中国人寿等内地巨头早已布局香港市场。

  2017年8月,云锋金融宣布联合蚂蚁金服、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等机构,斥资131亿港元收购美国万通负责的中国香港和澳门业务,即万通保险亚洲。2019年4月,万通保险亚洲正式改名为万通保险。2018年,腾讯联合英杰华集团、高瓴资本打造香港首家网上人寿保险公司Blue。

  除了内地互联网巨头,近年来已有不少内地险企在香港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诸如泰康人寿获批设立泰康人寿保险(香港)、太保寿险获批设立香港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获批设立香港子公司、众安在线获批香港虚拟保险牌照等。同时,恒安标准人寿通过收购标准人寿保险(亚洲)有限公司,进入香港保险市场;复星集团投资设立鼎睿再保险等。

  为何内地资本纷纷将目光投向香港保险市场?其背后的逻辑动机是:香港保险较内地市场具有全球资产配置和税收优势,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供给,可以撬动巨量的内地财富管理需求。

  以越秀集团收购香港人寿举例,业内人士分析称,完成收购后,越秀集团可以直接获得香港人寿的“保险牌照+业务实体”,包括已有分销网络、大量保单、香港监管资质。此举补齐其金融板块中的保险版图,同时借助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跨境金融枢纽的位置,获取“多币种保单”“全球资产配置”“大湾区客户服务”等优势。通过收购与整合,可以快速进入香港保险市场,并利用香港平台服务内地与湾区客户。

  一位业内人士进一步详细阐述道,首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具备完善的金融监管,资本政策和全球化市场运营机制,其普通法规则更有利于个人财富的保障及传承;其次,随着粤港澳一体化的发展,未来跨境理财,跨境医疗和跨境养老(尤其是港人北上养老)会是一系列风口,对资本而言这无疑是很好的切入点。

  同时,香港保险市场相对比较传统,和内地相比,香港保险公司的线上营销及IT服务水平较差。这对内地的资本而言,恰恰是他们可以侧重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未来通过深耕数字化保险市场,可以推动香港保险行业服务智能化的转型。

  消费者络绎不绝之处,则意味着市场机会。近两年,香港保险市场维持火热态势。香港保监局在2025年7月披露的临时统计数字显示,今年首季,长期业务(不包括退休计划业务)的新保单保费为934亿港元,同比增长43.1%。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报告指出,香港保险市场规模在2024年的价值为761.5亿美元。预计该市场将从2025年的803.8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1270亿美元,在预测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8%。

  能否开启新局

  随着内地巨头纷纷涌入,其对香港保险市场将带来怎样的影响,能否重塑生态,开启新的局面?

  王国军表示,随着内地资本的涌入,香港市场格局将出现客户结构“内地化”趋势,当前平均每3张新单中就有1张来自内地;同时,产品呈现“养老化”趋势,内地险企把“养老保险+康养社区”模式输出香港,与大湾区医疗、养老资源对接,催生“保单+入住资格”一体化产品,挤压传统储蓄险份额。

  “未来三年至五年内地资本赴港‘第二浪’趋势是产业资本和互联网资本成为双主角,内资会收购再保险公司、专属医疗险公司。”王国军如是说。

  从科技角度来看,腾讯、京东等内地互联网巨头,可以利用自身的科技实力和客户资源,推出创新的保险产品和销售模式。诸如腾讯推出的香港首家网上人寿保险公司Blue,主打“全数字化”,为香港保险市场带来了新的业务模式和客户群体。

  朱俊生分析称,内地互联网巨头进入香港保险市场,将在短期内激活创新与竞争,长期则可能推动香港保险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与区域融合的新阶段。“然而,其成败关键是能否在本地监管框架下实现科技创新与合规经营的平衡,并真正理解香港客户的需求与文化特征。”

  他认为,互联网企业具备庞大的用户基数与数字化运营能力,其进入香港保险市场后,有望打破传统保险销售主要依赖代理人和经纪渠道的格局,推动保险产品向“线上化、场景化、平台化”转型。例如,通过电商、支付、出行、健康管理等生活场景植入保险产品,使保险触达更便捷、覆盖更广。

  其次,内地互联网巨头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具有成熟的技术积累,可提升风险定价、智能核保与理赔自动化等环节的效率,推动香港保险业在客户体验与运营效率上进一步升级。同时,结合健康管理、财富管理、跨境金融等服务生态,形成“保险+科技+生活服务”的融合创新。

  另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互联网巨头的入局有望促进“内地-香港”保险市场的互联互通,特别是在跨境保险、健康保障与财富传承领域,形成新的增长动能。

  香港金融发展管理局今年3月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香港保险业数字化水平落后于荷兰、美国等市场,Sia Partners评估显示其平均分仅51.1(满分100),传统保险公司虽已推进前端服务数字化,但后端理赔、核保仍依赖纸质流程,效率瓶颈显著。现行法规虽允许电子签名,但人寿公司多坚持传统签署方式。

  不过据特许企业风险分析师(CERA)牟剑群提醒道,内地“报行合一”之后,整体金融行业中介费下降很多,但香港保险经纪公司盈利相对不错,不过香港经纪行业发展相对比较复杂,目前已经出现头部效应,此时内地资本进来相对较难;同时,香港新型的中小保险公司发展亦有难度,因为香港保险市场头部的垄断效应较强,主流保险公司集中度较高。新成立的中小保险公司,大多只能靠一些业务价值比较低的短期产品去抢占一点市场份额。

  一位在香港居住多年的金融从业者亦表示,内地资本的涌入对于香港保险市场影响相对不大,其影响本质核心在于香港保险产品由哪家公司设计、定价,而非销售渠道的增多,保险经纪公司更像是商品“货架”,其销售的皆是其他保险公司产品。从政策上来看,香港保监局近期对于第三方保险经纪渠道监管亦趋严。“目前,内地背景公司中,中国人寿相对发展不错,但是其产品和香港险企类似,不存在产品内地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