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三季报营利双降:渠道双线承压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金融资讯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证券之星

  上游建筑材料行业仍未走出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阴影。作为建筑陶瓷领域的龙头企业,蒙娜丽莎(002918.SZ)正面临业绩增长挑战。公司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营收与净利润均出现“双位数”下滑。而这已是公司连续第六个报告期陷入“双降”困局。

  证券之星注意到,在此背景下,蒙娜丽莎虽通过严控费用、降本增效等措施缓解压力,但研发投入的缩减与“加强研发创新、推动产品价格企稳”的目标形成悖论,引发市场对其长期竞争力的质疑。与此同时,公司应收账款与存货规模高企,现金流下降近三成,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剧。在这场行业洗牌中,蒙娜丽莎的转型之路或充满挑战。

  01.营利双双下滑,现金流下降近三成

  公开资料显示,蒙娜丽莎主要从事高品质建筑陶瓷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蒙娜丽莎”“QD”“美尔奇”三个品牌,产品线覆盖陶瓷砖、陶瓷板、岩板及瓷艺等,销售渠道以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为辅。

  2025年前三季度,蒙娜丽莎实现营收29.77亿元,同比下降16.66%;归属净利润为8050.42万元,同比下降42.71%;扣非净利润为6751.90万元,同比下降44.80%。证券之星注意到,这已是公司连续第六个报告期录得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

  业绩增长压力在蒙娜丽莎盈利指标上亦有体现。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27.12%,同比下降0.47%;净利率为3.16%,同比下降0.83%。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65亿元,同比下降29.09%。

  业绩承压之外,蒙娜丽莎的财务风险也不可忽视。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仍高达5.4亿元。与此同时,高企的存货规模是另一重压力。财报显示,公司存货金额为8.91亿元。在行业需求持续疲软、产品迭代加速的背景下,高企的存货不仅占用营运资金,更面临潜在的跌价风险。

  蒙娜丽莎的业绩失速并非孤例,而是整个建筑陶瓷行业在寒冬中的缩影。根据Wind数据,本期多家建筑陶瓷企业集体遭遇业绩“双杀”:行业龙头马可波罗(001386.SZ)、冠军磁砖母公司海鸥住工(002084.SZ)、欧神诺瓷砖母公司帝欧水华(002798.SZ)均陷入营收与净利润同步下滑的窘境。值得注意的是,后两家企业已进一步滑入亏损区间。

  02.工程渠道与经销体系双线承压

  建筑陶瓷行业的困境,本质上是房地产产业链传导效应的直接体现。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持续萎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份房地产行业延续下行态势,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64858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4%;房屋新开工面积45399万平方米,下降18.9%;房屋竣工面积31129万平方米,下降15.3%。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658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5%。

  受此影响,建陶行业告别过去高速发展的时代,进入存量甚至缩量的激烈竞争时代。生产端和销售端,利润空间均被挤压。报告期内,建陶行业消费尚未企稳回升,行业整体开窑率低。在此背景下,蒙娜丽莎曾赖以高速增长的工程战略业务,如今已然“熄火失速”。报告期内,该业务收入同比下滑44.1%至4.87亿元,营收占比已降至16.35%。

  眼下,公司正将战略重心转向经销商、整装、新零售等渠道。然而,战略调整并非一蹴而就,公司在转型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期内,经销渠道实现收入24.90亿元,占总营收的83.65%,但同比下滑7.8%。

  近期,蒙娜丽莎方面在投资者交流会上坦言,今年前三季度,产品价格出现下滑。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基于畅销规格品类需求而做出价格让步;二是通过价格政策赋能经销商;三是处理部分库存产品。面对价格下滑压力,公司表示将不断加强研发创新,推出有竞争力的新品,力争推动价格早日企稳。

  03.降本增效陷入两难,研发收缩难破局

  面对行业寒冬,强化费用管控以降本增效是蒙娜丽莎管理层向市场传递的另一应对策略。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蒙娜丽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分别为1.68亿元、3.09亿元、1.0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3.97%、9.41%、19.55%。得益于蒙娜丽莎在成本端的严控,公司利润端降幅同比收窄。

  然而,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被视为企业长期竞争力引擎的研发费用,出现显著收缩。数据显示,其研发费用降幅不仅远超其管理费用降幅,更高于马可波罗、东鹏控股等同行,蒙娜丽莎此举无疑为其长期产品竞争力与战略定力打上了问号。

  业内分析认为,建筑陶瓷行业价格战之所以能打起来,根本原因在于产品同质化严重,各家的产品拉不开本质差距。蒙娜丽莎过去能享有品牌溢价,正是得益于其在超大规格岩板、功能性瓷砖等领域的研发领先。如今削减研发,其“推动价格企稳”的目标恐怕更难实现。(本文首发证券之星 作者|夏峰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