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来,港股科技板块在年内强劲上涨后进入震荡整理阶段。面对近期市场波动,投资者普遍关心:港股科技股后续动力如何?综合机构观点,或可从流动性改善、产业催化、估值优势、盈利预期四大核心要素来把握港股科技资产的投资机会。(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5.1.1-2025.11.4,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指数代码HSSCT.HI,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
利好共振,港股科技价值凸显
一、美联储降息改善流动性,利好港股资产
有机构分析称,美联储重启降息周期,有助于改善中国股市流动性。历史数据显示,美联储降息后A股与港股多呈上涨走势。随着下半年中国经济与政策出现边际变化,预计将进一步提振外资回流信心。对外资而言,增配目前仍低配的A股与H股,或是跑赢MSCI新兴市场等基准指数的重要策略。(资料参考:券商中国《刚刚!中国股票突传利好!》,2025.10.22)
二、AI资本开支扩张,驱动正向循环
在产业层面,港股科技公司正迎来重要催化剂——AI资本开支激增。
根据机构分析,近三年间,头部云厂商持续扩大资本支出规模,投资重点从传统的通用数据中心,全面转向智算中心和AI芯片。其中,全球排名前四的云厂商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强劲,且近期纷纷上调2025及以后资本开支规划,坚定向AI转型。(资料参考:智通财经网《国海证券:AI成新增长极 驱动云计算IaaS产业重构》,2025.10.22)
当前云厂商的资本开支与收入加速已形成共振,AI云新周期或才刚刚开始。据IDC预测,至2029年,全球与中国人工智能(AI)IT投资规模将分别达12619亿美元与1114亿美元,2024年至2029年的五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1.9%和25.7%。(资料参考:IDC咨询《万亿级赛道持续增长,2029年全球人工智能总投资规模将突破1.2万亿美元,中国增速25.7%》,2025.9.25)
三、估值洼地,横向纵向对比均具吸引力
今年以来,中国资产重估的预期持续升温,港股虽然继续呈现震荡上行态势,但估值水平依然不高。
从绝对水平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4日,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指数市盈率PE(TTM)仅为24.65倍,显著低于该指数发布至今的均值28.18倍;横向对比全球市场,该指数较美股纳斯达克指数(42.40倍)、A股创业板指数(40.34倍)均存在40%左右的折价。(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11.4;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指数代码HSSCT.HI,指数发布时间2020.2.17;纳斯达克指数代码IXIC.GI,创业板指代码399006.SZ)
四、增长动能强劲,板块迎来业绩驱动
目前,随着主要中国股指的估值持续修复,盈利有望成为下阶段行情的主要驱动力。据彭博预测,主要港股指数明年的盈利增速有望达到双位数,其中恒生科技指数的增速优势尤为突出。具体来看,近期卖方分析师上调恒生指数2026年预期盈利增速至11.6%,上调恒生科技指数2026年盈利增速至42.6%。(资料参考:浦银国际《盈利将成为下阶段行情主导力量,关注AI和出海主线》,2025.10.17)
优选指数,精准卡位AI大时代
有分析认为,AI产业链的长期高景气度趋势仍将延续,随着AI相关业务收入的持续高增,叠加美联储降息背景下流动性改善,港股科技板块有望实现业绩与估值的双双提升。(资料参考:国泰海通《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投资价值分析》,2025.10.15)
在此背景下,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凭借其独特的编制和成份股构成,正是捕捉这一投资机遇的核心工具之一。
- 聚焦港股“硬科技”龙头
从行业分布来看,该指数成份股包括了软件服务、专业零售、半导体、资讯科技器材、媒体及娱乐、工业工程等板块的龙头个股,覆盖了港股科技板块的核心资产,能较鲜明地反映港股科技板块的整体发展。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成分行业
数据来源:Wind,恒生二级行业分布,截至2025.11.4
- 汇聚国产AI核心资产
指数前五大成份股分别为互联网电商、半导体、社交生活服务以及消费电子等细分领域的代表性公司。这些企业在AI时代积极推进全方位转型,并在AI技术方面持续取得突破,共同构成国产AI产业链的中坚力量。(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11.4;资料参考:国泰海通《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投资价值分析》,2025.10.15)
在此背景下,银华旗下的港股科技30ETF(513160)及其联接基金(A类 024037;C类 024038;I类 024039),作为跟踪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的产品,或可助力投资者在AI大时代中精准卡位,分享港股科技板块的成长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