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之道》 徐苑蕾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开幕,雀巢连续八届参展,并在本届进博会期间携旗下多个业务单元亮相,覆盖全球12个国家的百余种商品。
进博会期间,雀巢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凯思(Kais Marzouki)与媒体对话,这也是他自今年7月上任后首次公开回应中国市场变革等备受关注的话题。
面对中国快消市场的剧烈变化与雀巢中国业绩增长压力,马凯思在对话中提出将从“推动分销”转向“拉动需求”,并强调雀巢集团对于中国的信心从未改变。“我们的目标很明确,重新让中国成为集团的增长引擎。”
市场剧变重塑增长逻辑
今年7月,马凯思正式出任雀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正式掌舵雀巢在中国的业务。他在雀巢拥有约30年的工作经验,在本次任命之前,马凯思已出任雀巢菲律宾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长达7年时间。
在对话中,马凯思回忆起来华工作的场景,并感叹中国市场发展速度令人震撼。他表示,“25年前我曾在中国工作,如今再来,几乎认不出这个地方。在中国,消费者、行业生态以及整体环境,全都焕然一新。”
他指出,中国消费者正变得越来越“苛刻”,他们对产品的选择更挑剔,需求更精准,同时也更追求高性价比。“中国消费者还有很多选择,并且对便利性的要求很高。一个中国消费者一年中使用的购物渠道超过12个,每个渠道都需要不同的产品和定价策略。”
对于中国快消市场特有的多渠道问题,马凯思提出“交响乐”理念:“每个渠道就像一种乐器,必须有独立的声部,又要和谐共奏。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渠道的增长而牺牲其他渠道,而要追求全渠道共同增长。”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雀巢正在推动一场关键转型:从“推动分销”转向“拉动需求”。马凯思强调,过去雀巢在中国依赖不断拓展分销网络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未来必须依靠更好的产品、更精准的场景和更强的情绪连接,主动创造消费意愿。
这一转型背后是雀巢中国面临的增长压力。根据雀巢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大中华区销售额仍为负增长。马凯思直言,过去一年,雀巢集团的确经历了很多高管变动,但是集团对于中国的信心从未改变。“我们的目标很明确,重新让中国成为集团的增长引擎,而市场份额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衡量指标。”
他透露,“在所有跨国企业中,雀巢或许是去中心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之一。雀巢中国有权决定产品组合、主推产品、SKU、配方以及品牌策略。”据了解,雀巢在中国设有三个研发中心和五个产品创新中心,使其能快速响应中国消费者的口味与功能需求。
Labubu启示行业情绪需求
在被问及如何应对消费理性化趋势时,马凯思特别提到了泡泡玛特旗下IP Labubu。“中国消费者在购买日常用品时会再三考虑,努力管理预算,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想犒劳自己,愿意为情感共鸣买单,这给了食品行业是重要启示。”
他以咖啡举例:“早上喝咖啡是为了提神,是功能性的;下午那杯则更像是对自己的犒赏,是带有情绪价值的片刻享受。”他认为,食品不仅是营养载体,也可以是情感载体,关键在于提供合适的产品、适配的场景和消费的理由。
除了情绪经济,马凯思也看好银发经济的长期潜力。“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5%,他们拥有可观的可支配收入,这必然会带来重大机遇。”雀巢为中国本地市场打造的专属品牌“怡养”正是针对这一人群开发的定制化产品,涵盖心脏健康、睡眠改善等功能诉求。
尽管面临新生儿数量下降的挑战,马凯思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仍保持信心。“虽然市新生儿数量有所下降,但是很多品牌还在增长,其中外资品牌增速仍快于本土品牌,说明只要有对的产品,依然有发展空间。”马凯思说道。
在品类策略上,马凯思坚持雀巢的全品类优势:“咖啡、宠物食品、糖果零食、调味品……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品类,而是要把握不同品类的增长节奏,利用品牌组合平衡风险。”
在对话中,马凯思还提出了一个愿景:“我希望未来雀巢中国能成为雀巢全球其他分支效仿的标杆,因为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意味着我们有能力在任何市场成功。”他提到,雀巢也坚信,中国会继续成长、发展,在诸多领域为全球其他国家起到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