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表现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投资者应该如何破解“张坤信仰”?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金融资讯

  |翠鸟资本

  在中国基金行业,张坤三个字一度代表着一种理想。

  在诸多基民信中,这位基金大佬是价值投资的旗手,是“长期主义”的象征,是许多人心中“穿越周期的信仰”。

  然而,当时间的尘埃落下,当数据与现实再次对照,很多投资者开始困惑:那份坚持,是否仍然值得?

  选基金,不是找神,而是找匹配。所谓的“执念”,在风光时被称作“招牌”,在低谷时则变成了“固执”。

  投资者该如何理解一个基金经理的坚持?或者,真的需要去理解吗?

  张坤的三季报,或许是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审视“长期主义”的代价与价值。

  跑输市场

  从最新披露的三季报来看,张坤的代表产品——易方达蓝筹——依旧维持高仓位运作,但业绩表现明显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截至1028日,近一个月收益仅0.68%,而同类平均为4.34%,沪深300则为3.92%;拉长至半年、一年乃至年初至今,差距更加明显,均跑输了沪深300指数,也就是大盘股的代表指数。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在承担市场波动的同时,并未获得足够的回报。这,不仅仅是“赚少了”的问题,而是期望与现实之间的错位。

  张坤的投资哲学偏重“自下而上”的企业研究,他追求的是企业内在价值的积累,而非市场短线的情绪波动。

  因此,当市场处于高股息、高科技题材主导的阶段,他的组合往往显得缓慢甚至滞后。

  重仓股买了什么?

  如果把张坤的持仓摊开,就能看清他的投资地图。

  最新披露的十大重仓股中,腾讯控股、阿里巴巴、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山西汾酒五粮液、百度、中海油、分众传媒、京东健康赫然在列。

  前十重仓股合计占比高达86.85%。这不是一个“多元分散”的组合,而是一组高度集中的“信念清单”。

  这些公司几乎都有一个共性:现金流稳定、行业地位突出、竞争格局清晰、品牌壁垒深厚。张坤显然更愿意做这些公司的股东,而非交易者。

  上述组合中并没有出现那些成长能力甚强的新兴成长股票,而其他许多操盘手过去三年纷纷扎根于此,获得了净值的暴涨收益。

  张坤坚信,真正的复利来自企业经营层面的内在增长,而不是短期的价格波动。在他看来,优质企业就像一台能持续产生现金流的机器,只要运行稳健,就不必在意短期噪音。

  然而,问题也正出在这种“完美的逻辑”上。

  上述公司大多绑定内需市场,当消费信心、平台估值修复受阻时,整个组合的节奏便会被拖慢。

  对投资者而言,你买的不是一只市场风格基金,而是一篮子成熟企业的自由现金流。

  换言之,确定性在熊市里最珍贵,但在轮动市场里,也最容易被误解为“失速”。

  张坤的信条与执念

  在三季报中,张坤写道:“我们会坚持自己的投资风格,通过自下而上的深度研究,寻找商业模式优秀、有显著竞争力和议价能力、行业有持续成长空间以及明智地再分配资本的少数公司……长期来看,‘市场先生’会较为准确地称重一个企业的价值。”

  这段话几乎是一份投资信仰宣言,浓缩了他全部的价值观。

  张坤相信企业的长期价值,崇尚现金流复利,坚守内需逻辑,并将全部精力投注于少数他认定的优质公司。

  这样的信条,或许也是另一种理想主义的固执?

  在某种意义上,张坤的“执念”并非盲目,他的逻辑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投资者的时间未必等于市场的时间。

  谁该离开,谁该留下?

  对基金经理来说,五年只是验证周期;对基民来说,1年不赚钱,就是失望的起点。长期主义的难点,不在理念,而在人性。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做张坤的“同路人”。

  如果你希望获得市场平均收益,如果你更关注短期波动与名次变化,如果你的投资期限不超过三年,或者你偏好顺势交易、风格轮动与热点切换,那么张坤的基金或许并不适合你。

  他不会为了取悦市场而调整仓位,也不会为了一时的风口去追逐题材。在高股息和主题投资的时代,他的组合必然显得“反应迟钝”。

  当然,所谓的迟钝并不是错误。

  但如果你认同长期价值积累,相信头部企业的复利力量,能够承受高集中度带来的回撤,愿意以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去见证企业内在价值的成长,那么,你可以继续持有。

  对投资者来说,对基金大佬的信仰必须有期限。

  理论上,真正的长期主义是建立在投资者对投资目标的清晰认知之上。

  或许,这场关于张坤的讨论,最终考验的并不是他是否正确,而是投资者是否真正理解“长期”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