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浪仓石基金
买基金的朋友可能都有过疑问:为啥不管基金帮我赚没赚钱,都要交管理费?其实之前公募基金大多用“固定费率”模式,比如买1万元主动权益基金,每年通常要交150元左右(费率1.5%),哪怕基金亏了,这笔管理费也得照交。
这种模式引发了一个局面:有些基金公司更在意“做大规模”—— 规模越大,固定费率下赚的管理费越多,反而不太重视投资者到底赚没赚钱。时间久了,就出现“基金净值涨了,但投资者没赚到钱”、“基金公司赚管理费,投资者亏本金”的情况,大家的获得感不足。
为了改变这个局面,《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出了“浮动费率改革”,核心就是让管理费和基金业绩“挂钩”:基金做得好,公司才能多收钱;做得差,就少收钱。
具体怎么操作?举个例子,新成立的主动权益基金,会先定一个“业绩比较基准”(比如跟沪深300指数比):如果基金业绩达到这个基准,就收正常的“基准费率”;要是明显低于基准,就收“低档费率”(基金公司赚得少);要是远超基准,才收“升档费率”。而且要求大基金公司一年内发的这类基金,得占它主动权益基金的60%以上,之后再慢慢推广到全行业。
为了让大家看得明白,改革还要求基金多披露关键信息:比如基金中长期业绩、跟基准的对比、多少投资者赚了钱、管理费具体收了多少,避免“糊里糊涂交钱”。同时,基金公司考核也变了 —— 对基金经理的考核,80%以上要看基金业绩,而且得看三年以上的长期业绩,不再盯着短期排名。
对咱们投资者来说,浮动费率相当于把基金公司和自己的利益绑在了一起:基金公司想多收管理费,必须先帮投资者赚到钱。对行业来说,这能逼着基金公司从“拼规模”转向“拼业绩”,不再靠“卖基金”赚钱,而是靠“帮投资者赚钱”赚钱。
这正是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让行业回归“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本质,把投资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未来,随着浮动费率慢慢推开,相信“买基金有机会赚钱”会越来越普遍,公募基金也能更健康地帮大家管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