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言:“脱钩”逆流必败于合作大势

小小MT4 来源:滚动播报 °C 栏目:金融资讯

 来源:经济日报

 上海美国商会9月中旬发布报告显示,尽管近年美国政府对华加征关税并推动所谓“供应链回流”,但绝大多数在华美企仍选择深耕中国市场,这场单方面发起的贸易战并未触发大规模企业回流。这一客观事实,无疑是对“脱钩断链”论调的有力反驳,凸显出中国市场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该报告覆盖了254家在华美企,其中,48%的美企呼吁全面取消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报告指出,双边贸易关系的波动给在中国经营的外国企业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受影响的远不止那些向美国市场出口的公司。

  这些美企为何坚定选择中国?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综合优势形成了吸引全球资本的“强磁场”。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张,消费升级活力澎湃,为企业带来难以复制的规模效应和成长空间。同时,中国产业链条完整、基础设施发达、人力资源丰富,从制造能力到创新生态的全面升级,使企业能在这里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实现从研发到市场的无缝对接。

  更重要的是,中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从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到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一系列扎实举措让外资企业信心倍增,更愿长远布局。报告显示,71%的受访企业在2024年实现盈利。48%的企业认为中国市场监管环境透明度较高,较去年大幅提升13个百分点;41%的企业对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充满信心。

  事实上,不仅是在华美企,美国本土企业也越来越质疑美加征关税政策。他们清醒认识到,加征关税的成本最终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不仅削弱其产品竞争力,更导致供应链额外成本上升。以汽车行业为例,2025年二季度,福特、通用和斯泰兰蒂斯因关税损失合计22.5亿美元,全年预计损失将达70亿美元。利益受损的现实,促使更多企业呼吁取消不合理关税,正因为其违背市场规律、损害商业本质,是保护主义短视之举。

  美国力推的“制造业回流”政策收效甚微,根源在于其试图以行政手段扭曲全球产业分工的内在逻辑。现代制造业依赖高度专业化的集群网络和生态系统,绝非简单搬迁生产线所能复制。中国历经数十年发展形成的供应链体系,深度融合了制造能力、技术工人、物流网络与创新资源,已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关键枢纽。强行割裂这种联结,不仅面临巨大经济成本,更可能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陷入“碎片化”风险。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外资企业探讨“中国+1”策略,意在分散供应链风险。但市场共识日益清晰: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取代中国的角色。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世界市场和全球创新中心。从新能源汽车到数字经济,从低碳技术到生物医药,中国在不断塑造新发展动能的同时,也在深度参与并引领全球产业链的演进。特斯拉在上海建厂后迅速扩产、苹果供应链深度植根中国、大众宣布在华巨额研发投资……这些案例无不表明,跨国企业并非寻求“替代选项”,而是仍然致力于“在中国、为中国、为世界”的深度本土化策略。

  任何试图以保护主义逆流改变经济全球化浪潮方向的举动,终是徒劳。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的决心坚定不移,合作共赢之路越走越宽。唯有尊重经济规律、拥抱开放协作,才能在世界经济的前行浪潮中把握方向、行稳致远。(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