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19日讯(编辑 潇湘)投资者或许对英伟达宣布将斥资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的消息欢欣鼓舞,后者股价周四盘中一度飙升了逾30%。不过,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这项投资对解决英特尔最棘手的问题——如何扭转其陷入困境的代工芯片制造业务,却几乎毫无助益。
根据协议条款——英伟达将获得英特尔约4%的股权——英伟达将在其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服务器系统中采用英特尔的CPU(中央处理器),而英特尔则将在个人电脑的芯片产品中应用英伟达的GPU技术。
但关键在于,协议未提及英特尔的制造业务——英特尔代工服务。过去几年,英特尔的该业务板块持续陷入巨额亏损,正受到投资者和美国政府的广泛关注。
英特尔历来自主生产芯片,2021年起向外部客户开放了其代工业务。时任英特尔CEO的帕特·基辛格为重振产品业务市场份额,推出了英特尔代工服务计划,试图斥资数千亿美元新建工厂为其他公司代工芯片。
然而,由于缺乏大客户承诺,基辛格对该业务的高度期望基本落空。英特尔代工服务部门的亏损从2023财年的70亿美元激增至2024财年的130亿美元。这些亏损导致英特尔股价去年暴跌了60%,基辛格也于去年12月被公司董事会罢免。
新合作未能解决英特尔最大麻烦
不少华尔街分析师指出,代工业务仍是英特尔目前最大的隐患。部分人士主张剥离该业务,另一些人则指出此举将因规模经济效应削弱英特尔自产芯片的成本优势。
CFRA分析师Angelo Zino表示:“该业务至少将持续亏损至2027年。”
过去三年来,英特尔一直在代工业务领域烧钱,试图使其制造技术赶上台积电,而其代工业务目前每年亏损约136亿美元。
在周四宣布入股的记者会上,两家公司都特意回避就是否会在英特尔的芯片代工工厂实际生产英伟达产品发表评论。目前,英伟达的大部分芯片由台积电代工,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周四的会议上甚至对这家芯片制造巨头大加赞赏。
对于英特尔的代工业务,黄仁勋表示,英伟达一直在评估英特尔的晶圆代工服务,但在被问及作为两家公司协议一部分而生产的新PC和数据中心芯片是否有助于发展该业务时,他回避了这个问题。他称赞了英特尔先进的芯片封装技术,这是一种可以将不同芯片设计整合在一起的工艺,并暗示新芯片可能会使用该技术。但这可能不会对英特尔的晶圆代工业务整体产生太大影响。
在周四电话会议前的一份报告中,Bernstein Research的分析师指出,“英伟达仍未给出代工协议,实际上反映了英伟达对台积电的强烈偏好。”
Moor Insights & Strategy分析师Anshel Sag表示,周四协议中未涉及任何向英特尔代工服务业务输送订单的内容,令他感到意外。
“事实上,我原本预期英伟达会宣布与英特尔达成某种代工协议,且美国政府将参与其中,”他指出,英伟达同样有意将供应链从台积电转向多元化布局。美国政府近期已收购了英特尔10%的股份。
分拆将是最终出路?
而英伟达与英特尔在新协议中回避制造相关问题,也进一步印证了一些业内人士的猜测,英特尔未来最佳——或许也是唯一的出路,就是最终分拆为一家芯片设计公司和一家芯片制造公司。
这种架构将使英特尔的芯片业务,能从与英伟达等公司的合作中获得更多收益,并使这些合作更具合理性。
若英特尔完成分拆,英伟达便可与英特尔芯片设计团队共同研发数据中心及PC用CPU,随后交由台积电、三星或英特尔代工生产,无需顾虑英特尔自身的制造利益。
英伟达及其他芯片设计公司(如高通和AMD)也将更愿意委托英特尔代工,因为这能使他们确信英特尔不会与之竞争。当前英伟达之所以愿意与英特尔深度合作,很可能源于英特尔在英伟达主导的利润丰厚的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已失去竞争力。
分拆带来的附带好处是,包括近期购入近10%英特尔股份的美国政府在内,一些投资者可选择投资英特尔的芯片制造或芯片设计业务,而非同时承担两者的风险。鉴于近年来推动美国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对国内芯片制造能力(而非CPU设计)的担忧,这种方式或许也更能贴合美国国家安全利益。
当然,分拆英特尔的工厂并非易事,包括工厂持续亏损及相关融资协议的复杂性。但若想与台积电竞争并重振芯片制造实力,英特尔工厂可能必须被迫独立生存——届时才可能获得英伟达等客户及政府的更多支持。
乐观前景在于:英伟达的投资,可能吸引英特尔代工厂其他的潜在客户跟进注资,这将为英特尔建造昂贵尖端芯片工厂提供所需资金,并使剥离后的代工业务获得更稳健的财务基础。这正是英特尔迫切需要的那种投资。
事实上,尽管周四英伟达与英特尔的协议完全聚焦于英特尔的产品部门,但CFRA的Zino表示,该协议仍增强了这家芯片制造商的信誉度,这对它的制造业务有利。Zino称,该协议至少可能令英伟达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开始测试英特尔的代工服务:“你可能会看到英伟达开始向英特尔提供一些象征性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