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者警告:20%的GDP增长可能源于“无效消耗”,AI时代需重构经济衡量体系
“如果我开车去苏黎世,多绕20%的路程——这既浪费汽油又浪费时间,但对GDP统计却是正贡献。”日前,著名未来趋势预测专家拉斯·特维德(Lars Tvede)在接受新浪财经独家专访时,对传统经济衡量体系发出犀利质疑。
特维德的新书《超智能与未来》虽聚焦宇宙智能演化,但他在访谈中指出了一个更迫在眉睫的现实:AI创造的真实价值正与传统经济统计体系发生系统性错配。
GDP增长与福利增长正在脱钩
“全球可能迎来新一轮‘咆哮的二十年代’,GDP增速图会很好看,但这些数字将越来越无法反映技术带来的真实福利提升。”特维德解释道,AI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效率,而传统统计体系本质上衡量的是“活动规模”而非“活动价值”。
他举例称:自动驾驶可减少交通事故,但事故减少意味着汽车维修、医疗救治、保险理赔等GDP构成项的减少;AI优化供应链降低库存成本,但库存减少直接拉低GDP统计中的“存货投资”。“最讽刺的是,当前AI基础设施投资本身正在推高GDP,但这些投入未来带来的效率提升反而可能压制GDP增速。”
“自我循环订购”制造增长幻象
特维德揭示了一个隐藏风险:目前中美AI投资中相当部分属于“自我循环订购”——科技公司相互采购芯片、云服务和电力,形成封闭的经济循环。“这就像两个人互相卖咖啡杯:每次交易都计入GDP,但社会总财富并未增加。”
他预计这种循环将在两年后见顶,届时传统统计可能显示经济放缓,而实际经济效率却因AI普及开始跃升。“我们需要新的统计维度:既要衡量‘做了多少’,更要衡量‘做得多好’。”
人力资本价值应被重新定义
特维德特别强调育儿案例:“双职工父母为维持生活方式被迫加班,导致育儿时间短缺——这种模式在GDP统计中显示为‘双份收入正贡献’,实则造成家庭福利净损失。”他认为AI释放的生产力应让社会重新分配人力资源,“为育儿、养老、艺术创作等‘未被计价的有效劳动’支付报酬”。
这与他的新书主题形成奇妙呼应:宇宙通过递归实现自我优化,人类经济体系同样需要递归式重构。“超智能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文明价值的重新认知。”
中国面临统计范式跃迁机会
“中国在实时数据采集方面具有优势,如电力消耗、交通流量等指标已用于经济监测。”特维德指出,率先构建新型统计体系的国家将获得政策制定优势。“当美国还在修订上月通胀数据时,中国若能建立日度经济活力指数,就能像拥有经济领域的‘GPS系统’般精准施策。”
他建议关注三个新指标:
1.单位能耗经济产出(AI时代能源是关键投入品)
2.人力资本再投资比率(衡量资源向教育、育儿等领域的分配)
3.实时经济复杂度指数(反映经济系统适应变化的敏捷性)
特维德的观点直指经济学百年难题——我们衡量的数据项真的重要吗?AI时代让这个追问变得紧迫。或许正如其新书所暗示的:宇宙通过递归实现智能进化,人类经济也需通过递归式自我审视走向成熟。未来十年,统计体系的变革可能比技术本身的演进更值得关注。
(本文基于拉斯·特维德专访实录提炼,更多关于智能演化的跨学科分析详见其新书《超智能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