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周潇枭 冉黎黎
编辑丨陈洁 江佩佩
视频丨见习编辑陈泽锴
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天召开8月份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实施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持因地制宜,坚决避免无序竞争和一拥而上。
新闻发言人表示,下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紧盯重点领域重点任务,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研究制定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行动方案,加快治理部分领域的无序竞争。
事关民生、托育、人工智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声
针对7月投资、消费数据出现短期波动下行的状况,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在发布会上予以回应。
李超表示,7月份,部分经济指标有所波动,但是我国消费扩大、投资结构优化的总体态势并没有变。消费方面,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服务市场销售总体稳定,将商品和服务零售合并测算,1—7月增长5%左右,整体保持稳中有升。投资方面,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在4%—5%左右,实物工作量并不低;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等高端行业投资分别增长33.9%、16%、32.8%,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李超表示,更应该看到,我国内需增长潜力巨大。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实物消费国,但人均实物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服务消费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多,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加剧、投资收益下降等风险挑战。
李超表示,对于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做强内循环、优化外循环、搞好双循环。
一是打好提振消费组合拳,激发市场活力。在提升能力方面,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在扩大优质供给方面,平稳有序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做好政策接续,加快首发经济、数字消费、“人工智能+消费”等领域政策出台和实施,分类施策促进文旅、赛事、露营等服务消费。在优化消费环境方面,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打造放心服务消费品牌,支持各地方打造亲子化、适老化消费场景。
二是大力挖掘潜在增长点,拓展投资增量。政府投资方面,聚焦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一批发展所需、地方所能、群众所盼的重点项目,特别是对民生领域项目,研究进一步加大中央投资支持力度,减轻地方出资压力。民间投资方面,抓紧研究出台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举措,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对铁路、核电、油气管道等领域重大项目设定民间投资参股比例的最低要求,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
三是紧盯重点领域、重点任务,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研究制定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行动方案。强化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典型案例通报,持续推进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统一政府行为尺度,进一步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加快推进价格法修订,出台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依规查处低于成本倾销、夸大和虚假宣传行为,加快治理部分领域无序竞争、市场失序等问题。
-
梳理婴幼儿数量和分布,支持城市公办托育服务建设
李超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发挥城市在满足家庭托育需求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托育资源更加贴近群众所需,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研究制定了《关于以城市为单元整体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的通知》,引导各地方以城市全域为范围、以5年为周期,全面梳理适龄婴幼儿数量和分布情况,科学研判托育服务需求结构和资源布局,系统规划建设项目和政策清单,在“十五五”时期有效弥补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的供需缺口和结构性短板。
李超表示,下一步,将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根据各地方申报情况,组织各地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抓紧推进落实。同时,将用足用好各类资金渠道,对实施方案质量好、地方配套支持举措有力、托育服务资源规划合理的地区予以优先支持。相关资金将重点支持三方面公办托育服务设施建设。
一是地级市和人口大县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既设置一定数量的示范性托位,也集成托育人员实训、家庭育儿指导、托育服务示范、行业服务监管等功能,发挥区域内的行业枢纽和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以城市为单元组网运行的社区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包括社区托育设施、用人单位办托点等,增加价格合理、就近就便的普惠托位供给。
三是托幼一体机构的改扩建,支持盘活城乡闲置幼儿园等场地资源发展托育服务,实现0—6岁育幼资源的高效统筹利用。
-
国家发改委答21:未来两年聚力推动“人工智能+”打开局面
在发布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了“人工智能+”的3个阶段性目标,主要有什么考虑?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在会上回应表示,为确保“人工智能+”行动稳步有序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对行动目标进行了深入论证。实施“人工智能+”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还在快速迭代演进中,各行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特点也不相同,需要充分遵循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业务复杂度以及行业发展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为此,文件提出了3个阶段性目标。
第一个阶段是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这一阶段,强调要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未来一到两年,正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窗口期,要汇聚全社会资源力量,聚焦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6大领域,形成发展合力,推动“人工智能+”打开局面,取得实效。
第二个阶段是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这一阶段强调人工智能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要实现更全面系统的融合应用,人民群众广泛享受到智能软硬件带来的服务,让人工智能成为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的通用引擎。
第三个阶段是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这一目标对“人工智能+”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因此,要聚焦构建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的新形态,推动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
霍福鹏表示,总的看,通过设定3个阶段性目标,有利于让我们在人工智能技术不确定性与发展确定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以更加科学合理的路径,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