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出海”乘风破浪正当时。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以下简称“电池联盟”)的统计,今年7月,我国出口动力及其他类型电池合计23.2GWh,同比增长35.4%,占当月销量的18.3%;其中,动力电池出口占比63.7%。
此外,今年以来,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锂能(维权)、珠海冠宇等动力电池企业还相继公布了新的海外产能布局规划。从出口增长到产能落子,中国动力电池行业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去”。
01
出口增长背后的企业竞速
在全球贸易环境“波谲云诡”的背景下,中国动力电池出口保持着增长势头。电池联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7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出口量达到96.4GWh,同比增长29.4%,其中7月单月出口14.8GWh,同比增长高达48.4%,展现出下半年开局的良好态势。
按照动力电池的材料类型划分,今年7月,我国三元锂电池出口量为8.4GWh,环比下降7%,同比增长32.9%,占比为56.6%;磷酸铁锂电池出口量为6.2GWh,环比下降7.6%,同比增长76.1%,占比为42.3%。今年1~7月,我国三元锂电池累计出口量为56.4GWh,同比增长22.3%,占比为58.4%;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量为39.4GWh,同比增长42%,占比为40.8%。
企业层面,今年7月,我国动力电池出口同比增长48.4%,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等企业的产品出口超过行业平均增速;其中,瑞浦兰钧增速最高,出口同比增长144.5%。今年1~7月,我国动力电池出口累计同比增长29.4%,比亚迪、蜂巢能源、瑞浦兰钧等企业的产品出口超过行业平均增速;其中,蜂巢能源和瑞浦兰钧实现翻倍增长,出口同比增长分别达159.8%和111.9%。
这一增长态势并非偶然,而是多年来产业积累与沉淀的必然结果。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近期,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披露了2025年上半年全球(不含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数据。与2024年同期相比,2025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企业竞争格局出现显著变化,中国企业的表现最亮眼,日韩企业则面临增长压力。其中,比亚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亿纬锂能、宁德时代实现了正增长。
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十分显著。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行业龙头,今年上半年以16.2GWh的装车量位居海外市场企业排行榜的第3位,市占率为18%。8月12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拟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投资建设匈牙利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不超过73.4亿欧元。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基地分3期投建年产100GWh的电池生产线,总建设期预计不超过64个月。其中,1期和2期项目的规划产能分别为34GWh和38GWh,合计72GWh。工厂建成后将成为宁德时代欧洲市场的核心生产基地,近距离服务宝马、奔驰等欧洲车企。
国内企业也在加速海外布局,谱出动力电池行业“走出去”的协奏曲。4月8日,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全资孙公司亿纬匈牙利获得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政府出具的许可,将在当地建设电池工厂。“出海”浪潮下,亿纬锂能已在海外布局多个生产基地,包括马来西亚工厂、匈牙利工厂,以及美国的合资工厂。
02
产业链协同铸造竞争力
动力电池企业的营收数据也反映了“走出去”的大趋势。2020~2024年,宁德时代海外营收由79亿元猛增至1103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从15.71%提升至30.48%;国轩高科海外营收由1.59亿元跃升至110.05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由2.36%提升至31.09%;孚能科技海外市场收入从2.49亿元增至86.6亿元,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已超70%。此外,2024年,欣旺达海外市场收入达234.3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1.83%,连续两年稳定在42%左右。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海”热潮的形成,是国内产业升级、全球新能源转型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需求端看,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催生了动力电池配套的巨大需求。与此同时,国内市场走向成熟为“出海”提供了内生动力。产能的快速增长,推动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全球化布局平衡产能利用。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已形成完整的锂电产业链。产业集群优势转化为成本控制和快速响应能力,成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海”的底气。这种超越单一企业“走出去”的集群式突破,叠加头部引领、梯队跟进的“出海”模式,正在构建中国动力电池的全球竞争力体系。
“我国向全球供应了70%的电池材料、60%的动力电池。”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另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的统计,主要得益于成本优势,2024年,中国电解液出货量的全球占比首次突破90%。
值得一提的是,动力电池作为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行业,其产业生态覆盖众多细分领域,单一环节的海外布局难以形成竞争闭环。今年以来,湖南裕能、天赐材料、容百科技等动力电池原材料厂商陆续宣布海外投资计划,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链上游企业“出海”热潮。以天赐材料为例,2025年1月,天赐材料与霍尼韦尔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旨在加速电解液及六氟磷酸锂在北美市场的规模化生产。6月12日,天赐材料公告称,公司及全资孙公司Tinci Materials Jorf Lasfar SAS与摩洛哥签署投资协议,拟通过项目公司在当地投资建设电解液与原材料一体化生产的综合基地,生产年产15万吨电解液产品及其关键原材料。
03
国际市场是下一个主战场
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认为,动力电池企业掀起“出海”热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全球动力电池需求增长。虽然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不均衡,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增长幅度不同,但基本都是正向增长,总体规模也在扩大,因此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持续攀升。欧美、东南亚等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政策推动汽车电动化转型,本地化生产可降低运输成本、提高配套效率,满足车企需求。二是当地政策与法规为本地化发展提供机遇。欧洲推出多项动力电池法规与补贴政策,鼓励本地化生产。中国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量产经验,将在合规发展的同时实现升级与突破。三是供应链安全与成本控制的需要。动力电池企业在海外建厂可保障原材料供应稳定,尤其东南亚镍矿等资源丰富。同时,当地人工和土地成本较低,部分国家提供税收优惠,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四是规避贸易壁垒。目前,全球贸易环境并不稳定,企业通过海外建厂可规避贸易风险,直接服务当地市场,减少关税影响。五是企业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的需要。“出海”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知名度,与海外车企合作可推动技术交流与创新,融入全球产业链,增强品牌影响力。六是适配“出海”车企供应链的需要。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散,本地化生产可快速响应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动力电池及整车企业通过全球化布局,可分散风险,拓展发展空间,巩固行业地位。
电池联盟理事长董扬表示,国际市场是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下一个主战场。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行业存在“内卷式”竞争等问题,但从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看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汽车电动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产业,有望保持技术先进、创新速度快、成本较低的优势,在海外市场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正处于重构期,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既是规模扩张的必然选择,也是技术突围的战略机遇。不过,在动力电池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政策不确定性仍是最大的风险因素。此外,成本压力持续攀升也不容忽视。海外建厂的初期投入巨大,这种重资产模式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在曹广平看来,动力电池企业在海外市场发展仍面临一定挑战:一是本地政策壁垒,企业应关注人力政策、环保政策、安全法规以及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变化;二是来自国际先进电池企业的竞争;三是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影响;四是未来电池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五是动力电池原材料的供应风险。
文:赵玲玲 编辑:庞国霞 版式:王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