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我现在每天睁眼想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金价涨了还是跌了。”小陈十分郁闷,感觉自己陷入了被金价波动牵着鼻子走的怪圈里。
“看黄金涨势那么好,我从今年4月初开始买黄金,不论是实物黄金还是黄金ETF,都买了不少。谁能想到最近又跌了这么多,真是既舍不得卖,又不敢继续加仓,被套住僵在这里了。”像小陈这样心情随着金价起起落落的黄金投资者并不在少数。
在4月22日突破3500美元/盎司的历史高位后,国际金价一直在3200-3450美元/盎司区间震荡。直到5月份,随着中美关税谈判取得进展,市场避险情绪骤降,现货黄金最低跌至3120美元/盎司,国内金饰价格亦随之跌破千元大关。然而,自5月19日起,黄金价格再度连续走高,重新站上3300美元/盎司。
黄金价格不断波动,背后原因是什么?目前是应该卖出还是持有黄金呢?时间点该如何选择?对个人而言,哪种投资方式更合适?
围绕当前黄金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几个问题,《金融时报》记者特别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和格上基金研究员焦冰来答疑解惑。
问题一:近期黄金价格波动较大,其背后原因有哪些?
刘英:首先,金价起落背后的主要原因是避险情绪的变化,特别是美国发起的关税战给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作为避险资产的黄金价格飙升。5月以来,随着美国与各国谈判的走势,特别是与英国达成协议,与中国签署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对日本谈判三轮,关税战缓和下市场避险情绪回落,金价随之回落。
此外,地缘政治风险变化、美元指数走势以及全球央行购金行为等也是影响金价的重要原因。
焦冰:近期黄金价格下跌,一方面,是由于中美贸易谈判取得超预期突破,推动市场风险偏好快速回升;另一方面,美国4月CPI通胀率不及预期,市场对黄金抗通胀特性需求减弱,也对金价造成一定压力。
问题二:目前是应该卖出还是持有黄金呢?
刘英:黄金投资是价值投资,不应短期追涨杀跌。在资产配置中,将黄金配置比例设定为5%-15%是较为合理的选择。例如,在经济不确定性加剧时,可适度增加黄金敞口以增强组合抗跌性;在风险偏好回升阶段,可相应降低黄金比例以提升收益弹性。
需要注意,这一配置是从长周期视角规划,而非着眼于短期市场波动。具体实施时,也需要综合考虑资金量、风险偏好、金价走势情况等。建议通过定投、分批建仓等方式平滑买入成本,规避短期价格波动风险。
焦冰:短期看对美元资产的多空变化,长期看外汇储备和美国资产抛售。
具体而言,短期内,受中美关税谈判进展及美国企业财报表现韧性等因素影响,市场风险偏好有所回升,资金对美国资产的投资热情逐步回归,这将导致黄金在短期交易中呈现区间波动特征。
中长期来看,黄金仍有投资价值。全球央行持续增持黄金的行为将为金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全球去美元化趋势深化、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常态化,促使各国央行将黄金作为外汇储备结构优化的核心标的,这种长期性、战略性的资产配置需求形成了黄金价格的“底部支撑力”。
对于购买时机,全球地缘政治事件(如冲突升级、重大选举)或经济数据恶化(如美国非农就业骤降、美PMI 跌破荣枯线)时,可视为短期避险配置窗口。
问题三:个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购金?
刘英:个人投资黄金可以通过正规渠道和场所购买实物黄金,如金条、金币等。此外,也可以考虑购买纸黄金、黄金ETF等。
焦冰:按投资工具来分,包括黄金ETF、黄金相关股票和实物黄金等。
具体来看,黄金ETF的交易成本低,流动性高,没有个股“暴雷”风险,适合捕捉金价长期上涨趋势;黄金股票则是聚焦于个股,其收益来源于金价上涨(β收益)和矿企自身业绩增长(α收益),其波动性高于金价,但预期收益潜力也更大;实物黄金适合有长期保值需求的投资者,但需要承担储存成本和流动性风险。
2025年黄金市场处于“央行购金+地缘风险+去美元化”的三重驱动周期,拉长时间维度而言,作为多元化配置的核心资产,黄金仍有较高价值;但要特别提醒的是,短期需警惕由于政策预期反复和经济数据影响下的技术性回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