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共创一首村歌 凝聚一村人心(许多:共创一首村歌 凝聚一村人心的诗歌)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金融资讯

  由北京君和创新公益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会联合主办,主题为“和而不同,思想无界”的CC讲坛第64期演讲2025年2月22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玉泉路校区)礼堂举行。来自谷仓乐队主唱、村歌计划发起人许多出席,并以《共创一首村歌 凝聚一村人心》为题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从李家河走来,河水悠悠似锦绣,织机一响不停忙,飞梭织出幸福路,乡间漫步轻风拂,骆阳花港踏歌声,花开满院心欢喜,璀璨李家欢迎你,夕阳暖心人敬老,温馨和善长爱幼,领头鸿雁飞向前,阿拉一道勇争先……”

  我是谷仓乐队的主唱,我叫许多,我是浙江海宁人。这一段歌词来自一首村歌,它的名字叫《我从李家河走来》这是2023年我受邀回浙江海宁来到许村镇李家村,和村民们一起集体创作的。这个视频是今年春节的时候,我在李家村跟村民们排练,在年初四的晚上参加海宁市春节的一个演出活动。演唱村歌的有小朋友,大学生的妈妈,返乡工作的青年和村里中老年代表等等,大家特别开心。

  我们这个乐队有很多名字,应该是史上名字最变化最多的一个乐队了。在2002年我们就成立了一个乐队,当时我们这个乐队的名字叫“打工青年文艺演出队”。那个时代,我国正在全面城市化,乡村全力支持着城市的发展,乡村的劳动力也纷纷进城来打工,所以我们乐队成立之后,经常去工地工厂社区为打工者演出。到了2003年加入我们的人多了起来,然后我们又改了个名字叫“打工青年艺术团”,当时演出的设备比较简陋,有一次话筒架坏了之后,一个工友给我拿了个钢筋棍往地上一插,然后把话筒绑在上面,但是看演出的工友们特别开心,大家说出来打工这么多年,第一次遇见有人来工地上给大家演出,感觉像过年一样。当时我创作了一首歌曲叫《打工号子》,我们进城来打工挺起胸膛把活干,谁也不比谁高贵,我们唱自己的歌,“嘿呦、嘿呦、嘿呦、嘿呦、嘿嘿……”有一种呐喊的感觉。

  我们乐队跟一般乐队的不同的地方是,我们具有音乐社会工作组的属性。比如说我们曾用第一张专辑的版税,办了一所打工子弟学校,这所学校白天孩子们来上学,晚上就给社区的工友举办夜校。我们还创办过一个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来记录打工者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我们还办过几年的打工春晚,给一线的劳动者一个舞台,让大家用文艺的方式来发声表达,互相鼓励前行。

  2017年到2019年,我们乐队走出这座城去寻那故乡,开始了全国的乡村巡演。穿过了娄山关,穿过少年郎,我们穿过娄山关到达了遵义,我们也开了一个遵义会议,我们决定乐队在换一个名字变成了“新工人乐团”,然后我们决定走上文化助力乡村的道路。

  2022年的时候,乐队说又要换名字,这一次我反对了,但是我们是一个民主的团队,我们得少数服从多数,所以虽然我是团长,但是话语权也是平等的,所以就换成了“谷仓乐队”。

  今年春节的时候,我也跟DeepSeek聊天,我问:觉得我们谷仓乐队怎么样?DeepSeek想了几秒钟之后说:你们乐队是从“呐喊”走向了“治愈”。

  所以今天我们主要聊聊治愈的事情。我们在巡演的过程中,有的村子就问我们能不能帮他们写首村歌,我们想村歌应该怎么来创作?因为我们之前和工友们有尝试过集体创作,也总结了一套方法,所以我们想村歌的创作也应该以村民为主体,我们作为协作者,用集体创作的方式和村民们来一起创作。

  我想大家肯定会好奇歌曲怎么集体创作,接下来我以前面的这首海宁李家村村歌共唱为例,我展开来讲一下。我们是2023年6月份,我们团队四个人来到了海宁李家村,我们首先在村子里会走访调研,来了解村庄的概况。我们访谈第一位是返乡创业,回到村子里开画室的李老师。李老师以前在杭州做过平面设计师,这些年看到家乡的变化,他回村来开了画室,教小朋友大朋友画画。李老师小时候是在李家村长大,小时候和村里其他的家庭一样,父母在家里开了生产家纺布艺的作坊,织机24小时不停,父母白天晚上各管一班,夫妻俩在楼梯间交班见面。所以后来村民们在村歌里有写到:“织机响不停忙,飞梭织出幸福路”。所以这两句是李家村人真实的勤劳写照。

  我们访谈了第二位是一对老年夫妇许叔和张姨,他们俩以前是李家村人,年轻的时候在城里边工作、居住、生活,退休之后,他们更喜欢田园的生活,所以决定回到李家村来养老。我们访谈了很多位村民代表,然后邀请大家来参加我们村歌共创的音乐工作坊。这个工作坊怎么做?我们首先还是要做一些参与式的互动的游戏,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大家感觉我们彼此拉近了距离,增进了友谊,也更愿意来跟我分享一些东西。让大家打开心扉,请村民来分享自己跟村庄的故事,梳理村庄的文化和历史,讨论村庄发展的愿景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让村民抓起关取想用在歌词里的一些关键词。

  像这是当时做工作坊的时候,村民讨论出来的关键词,然后再把这些关键词发展成一句一句的歌词,然后再组成一段一段的歌词。这时候会遇到一个问题,村民们想把村庄的方方面面都写在一首歌里边,比如说我们村庄南边有什么,北边有什么,东边有什么,西边有什么,但一首歌曲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这时候大家会发生激烈的讨论,用这个词或那一句词,有时候大家会吵起来,但这都是大家对村庄浓浓的爱,最后大家通过民主表决去来确定歌词最终版本。

  这是经过大家讨论之后形成的一个《我从李家河走来》这首村歌的一个主歌的歌词版本。然后我们也会建议大家可以放一些方言在歌词里边,像这首歌的副歌有用到一句方言是:“阿拉一道永争先”,“阿拉一道”是吴语当中的方言。这首歌的前奏也放了李家村村媒体的一些采样,而关于关于旋律,我们会让村民从当地的民歌小调当中来找一些元素,以或者让大家一字行腔来唱歌词,然后写出一段适合大家合唱的朗朗上口的旋律。《我从李家河走来》这首歌,我们找到的一个旋律是比较有江南民歌韵味的,五声音阶极静的特点。村歌创作出来之后,有的村民说内心像开了花一样痛快高兴。有的老人说自己可能不识字,从来也没想过自己能写歌,但通过大家努力,我们写了一首自己的村歌,感觉太棒了,大家的心都靠在了一起。然后有的村民说我们要把这个村歌唱给全国全世界的人民来听。

  这首村歌我们在村子里完成词曲,然后我们回到北京,在我们同心音乐公社录音棚会做录音,制作村歌的成品,我们会在各大音乐平台全网来发布,然后村庄也可以用这首歌曲来拍摄MV,作为村庄下一轮的传播,所以村歌是村庄一张文化的名片。有的村庄因为有了村歌之后就成立了村的文艺队,拉响了尘封多年的二胡,吹响了唢呐,有的村庄还成立了当地戏曲的传习所。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受邀去到了56个村庄,然后跟56个村庄的村民共创了56首村歌,其中两有获得近两年全国村歌大赛十大歌曲,被媒体报道。

  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一首村歌的集体创作,催生了村民的主体性,重建了村庄的共同体意识,凝聚了人心,助力了乡村振兴。以前我们国家前几十年是乡村全力在支持城市的发展,到现在历史阶段其实是城市要来反哺乡村,来治愈乡村,来城乡融合发展,一起共同富裕。

  我们乐队去乡村巡演,做村歌其实也是在学习和采风,我们自己的创作也受到了滋养,像接下来我最后要唱一首歌,这首歌曲名字叫《返乡青年》。

  这首歌曲的一个动机是我们巡演到贵州侗寨,听到的侗族大歌里边学蝉叫的一个唱法。

  歌词是这样的:

  呐——

  白衣苍狗天上走,哦,天上走

  流光和我地上游,哦,地上游

  杏花杏花又白了,桃花桃花又红了

  我在回乡的路上上招一招手

  我穿过昨夜,昨夜的城市

  吐出那枚铁做的,铁做的月亮

  我行走在乡间,乡间的路上

  你曾行走在我心,在我的心上

  南方火车站,求索的街头

  你消失在炙热,炙热的人群

  我改了名字,拆掉了心房

  你埋在了夏天,那个消失的博物馆

  呐——

  白衣苍狗天上走,哦,天上走

  流光和我地上游,哦,地上游

  杏花杏花又白了,桃花桃花又红了

  我在回乡的路上招一招手

  这片山野看起来,哦,那么新

  那就在这个季节,去做个,新的人

  杏花杏花又白了,桃花桃花又红了

  我在回乡的路上挥挥衣袖

  我也想不太清楚,这个春天

  那就回到土地,那里万物生长

  鸟儿们在盘旋,夕阳要回家

  我知道你就在,那个地方

  阴晴又圆缺,花开又花落

  愿你我可以,处处是故乡

  一壶浊酒,久别重逢

  也许答案就在,那个地方……

  我们有一个愿望,愿十年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更加生机勃勃的乡村,愿每个村庄都可以唱响自己的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