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僵局持续,年报“难产”引发连锁反应
自2025年4月1日起,港股上市公司广汇宝信因未能按期披露2024年全年业绩被强制停牌,至今已超过7个月。根据港交所规则,若上市公司未能在财政年度结束后3个月内发布经审核业绩,必须暂停交易。
广汇宝信在3月31日的公告中解释,延迟原因为“汽车经销行业持续波动,核数师需额外时间评估会计估计与集团财务资源”。然而,停牌危机未解,11月6日核数师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突然辞任,使复牌进程再添变数。容诚在辞任声明中指出,辞任主因是双方未能就审计费用与时间表达成一致,且公司因部分门店授权被撤销导致核心人员离职,审计所需文件准备滞后。
连锁反应接踵而至。停牌当日,广汇宝信股价单日暴跌40%,创下0.08港元的历史新低。更严峻的是,宝马中国于3月20日通知集团,因10家经销网点未达到商业条款要求,自3月31日起撤销其销售授权。此后事件持续发酵,截至8月,广汇旗下全国37家宝信行授权均被终止,包括北京、东莞、烟台等地的门店相继关闭,引发大量消费者预付定金和保养套餐无法兑现的维权纠纷。
业务崩盘溯源:行业冲击与内部经营失衡
广汇宝信的危机深植于传统汽车经销模式与行业变革的碰撞。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2%,传统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以BBA(奔驰、宝马、奥迪)为代表的豪华品牌为保住份额掀起“价格战”,宝马3系车型价格一度下探至20万元区间。
恶性竞争挤压了经销商利润,广汇宝信2024年中期报告显示,其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7.88%,净利润暴跌119.78%,毛利率仅0.46%。同时,集团资产负债率高达63.77%,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重达72.91%,现金流仅能覆盖流动负债的0.1倍,凸显资金链紧绷。
内部管理问题同样加剧了经营恶化。2025年以来,广汇宝信多家子公司被列为被执行人,其中广汇汽车集团因11.7亿元债务被多地法院强制执行。消费者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显示,部分门店在闭店前仍大力推销高额“双保无忧”套餐,被质疑为回流资金。例如北京宝信行在2023年后反常推出298元低价保养套餐吸引客户,同时鼓励新车主购买万元以上的预付服务,但闭店后套餐无法兑现,消费者需跨省至上海仲裁委员会申请维权,成本高昂。
监管与行业警示:经销商模式面临重构
广汇宝信的案例并非孤例。2025年4月1日,港交所超50家公司因延迟披露年报停牌,其中房地产和汽车经销行业占比最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约4419家4S店退网,传统重资产经销模式在新能源直营趋势下承受重压。
监管层面已介入善后。东莞市监局将东莞宝信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提请商务部门加强行业监管。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厂家对经销商负有监督责任,车主可主张宝马中国承担补充赔偿责任。但现实困境在于,广汇宝信母公司已从A股退市,旗下资产被多次抵押,消费者维权回报可能渺茫。
未来走向:复牌门槛高,或步母公司后尘
广汇宝信若要复牌,需同时满足三项条件:完成2024年财报审计并任命新核数师、证明持续经营能力、披露宝马授权终止对业务的具体影响。但目前集团未公布新任核数师人选,而宝马授权终止导致其失去核心收入来源(宝马品牌原占其营收超60%),复牌前景黯淡。
行业观察者认为,广汇宝信可能步其母公司广汇汽车后尘——后者因股价连续20日低于1元于2024年从A股退市。若广汇宝信无法在18个月内复牌,将面临港交所除牌程序。其命运也折射出传统经销商的转型紧迫性:新能源车企直营模式削弱4S店议价权,行业竞争正从“销售网络规模”转向“服务效率与用户体验”,未能及时轻资产化、数字化转型的经销商或将陆续出局。
(注: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