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破解金融业“内卷” 推动各类机构深耕主业“各展所长”

小小MT4 来源:上海证券报 °C 栏目:MT4电脑版下载

  ◎记者 张琼斯

  金融机构的高效运行与精准发力,关乎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优化金融机构体系,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专注主业、完善治理、错位发展。

  这一部署紧扣当前金融业发展痛点,为破解行业“内卷”困局、引导金融资源高效配置指明了方向。业内专家认为,这既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防范金融风险、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金融业同质化竞争和“内卷”现象突出

  在业内人士看来,党中央对于金融机构专注主业、错位发展的重视,缘于近年来部分金融行业存在的痛点:主责主业定位模糊、业务赛道拥挤、同质化竞争激烈……

  “当前金融业存在较为突出的同质化竞争和‘内卷’现象。”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专注主业”“错位发展”等要求,正是针对这些现实问题的精准施策。

  作为我国金融业的“绝对主力”,银行业“内卷”现象较为突出。曾刚表示,各类银行机构在业务定位上明显趋同:一些大型银行下沉做小微,部分中小银行却热衷于对公大客户和政府平台业务;有的城商行、农商行跨区域扩张,偏离了服务本地的初衷。在资产端,抢房贷、票据等“优质资产”;在负债端,依赖结构性存款揽储。

  “不同类型的银行应该有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比如,政策性银行做商业银行不好做不能做却又关乎国计民生的业务,农商行服务于‘三农’和乡村振兴,各类金融机构在不同的赛道中发展、分工明确。但近年来,这些‘特色化’定位逐渐模糊,一些业务各类银行都在参与,导致大家在同质化的赛道‘内卷’,部分不具备价格优势的中小银行经营效益下滑。”一位城商行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同质化竞争还导致了“价格战”频发。曾刚表示,一些机构为追求规模扩张,盲目进入不熟悉的领域,偏离主业追逐短期利益,既增加了自身风险,也造成金融资源错配。这种局面下,大机构“吃不饱”、小机构“吃不好”,整个行业陷入低效竞争的困局。

  将对金融机构发展产生多重积极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十五五”规划建议对于金融机构“专注主业、完善治理、错位发展”的要求,将产生多重积极效果。不仅能引导金融机构摆脱同质化竞争和“内卷”,更能筑牢风险防线,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动能。

  “这些要求有利于明确各类金融机构定位,更好发挥各自职能;有助于减少金融机构之间交叉展业、过度竞争的行为,改善金融环境;也有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避免金融机构过多涉足自身专业能力不足领域,导致业务风险上升。”中金公司研究部总监、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表示。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分析认为:“专注主业”要求明确各机构必须回归其法定功能定位,降低跨业套利和监管套利冲动;“完善治理”则推动公司治理从形式合规走向实质有效,能筑牢风险防线;“错位发展”鼓励差异化竞争,将缓解同质化竞争和“内卷”,推动形成良性竞合格局,从而实现从“内卷”到“升维”的转变,助力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

  三个方面的作用被业内人士重点提及:

  首先是有利于增强我国金融系统的国际竞争力。田轩认为,“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的要求,通过引导金融机构明确自身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金融机构体系,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也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摒弃“规模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田轩表示,这些要求将进一步增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资本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企业等关键领域集聚,提升金融体系整体韧性。通过推动机构间协同发展而非无序竞争,有助于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服务体系,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需求。

  最后是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曾刚认为,盲目扩张和跨界经营往往是风险积聚的源头,“专注主业”能让机构更了解自己的客户和市场,提高风险识别和处置能力。

  形成金融机构发展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格局

  展望未来,田轩认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将呈现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格局。各类机构需回归本源,深耕细分领域,重点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

  业内人士认为,推动实现“十五五”规划建议中“专注主业、完善治理、错位发展”的要求,需要多方协同努力。

  在金融监管层面,曾刚建议,进一步明确各类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和业务边界,建立差异化的监管指标体系。比如对城商行、农商行强化属地经营要求,限制跨区域业务占比。对大型银行则强化系统重要性监管,引导其承担更多普惠金融责任。同时完善监管评价机制,弱化规模导向,强化质量效益考核。

  “可以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对金融机构主业集中度、治理效能与差异化水平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监管评级、业务准入挂钩。”田轩建议。

  在金融机构层面,田轩认为,应鼓励金融机构结合区域特色、客户禀赋开展产品与服务创新。同时,引导大型综合机构发挥带动作用,通过科技输出、能力建设等方式支持中小机构转型,形成梯度分明、功能互补的良性生态体系。

  “金融机构要从战略上重新审视自身定位,聚焦比较优势所在的领域深耕细作。中小机构应立足本地,发挥‘人缘、地缘’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特色机构要在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等细分领域做专做精。”曾刚表示。

  谈及完善治理,林英奇建议,自上而下推动公司治理结构改善,例如针对部分股权结构复杂、公司治理不完善的中小银行,从省级层面进行整合,优化经营管理水平。

  “还需要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优胜劣汰,支持优质机构做强,推动问题机构有序退出或重组,真正形成各展所长、错位竞争的市场格局。”曾刚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