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石机器人港股IPO:近20亿赎回负债压顶 研发投入持续下滑暗藏危机

小小MT4 来源:新浪证券 °C 栏目:MT4电脑版下载

  珞石机器人于2025年9月29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计划依据18C章上市。作为中国唯一能同时量产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的企业,该公司近三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达46%,但其背后是三年半累计亏损6.77亿元的严峻现实。

  更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资产负债表上录有高达19.67亿元的赎回负债。

  财务风险:巨额赎回负债与持续亏损困境

  财务数据显示,珞石机器人营收从2022年的1.5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25亿元,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达到1.76亿元,同比增长50%。

  然而公司至今未能实现盈利。2022年至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2.38亿元、1.57亿元和1.92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0.9亿元,累计亏损额已达6.77亿元。

  导致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融资带来的财务成本。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仅赎回负债产生的利息就分别高达9994万元和5520万元。

  若剔除赎回负债利息等非现金项目,经调整净亏损呈现收窄趋势,从2022年的1.35亿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520万元,表明主营业务亏损情况有所改善。

  赎回负债危机:近20亿“对赌”协议倒逼上市

  赎回负债源于珞石机器人与投资方签订的特殊权利条款。根据协议,若公司未能在2027年12月31日前完成合格上市,投资者有权要求公司回购股份。

  这些赎回条款在公司正式提交上市申请时会自动中止,但并非永久解除。一旦上市失败,相关权利将立即恢复,这意味着本次IPO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在会计处理上,赎回权使得投资方持有的优先股被列为金融负债而非权益。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负债已攀升至19.67亿元。

  高昂的赎回负债利息严重拖累了公司盈利表现。2024年,公司财务成本高达1.002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赎回负债的利息。

  经营效率:资金回收放缓与供应商依赖

  珞石机器人的贸易应收款项规模持续增长,从2022年底的7450万元增至2025年6月底的2.26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从164.3天延长至223.7天,显示资金回收效率下降。

  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2022-2025年上半年累计净流出超过3.9亿元。2024年,现金及等价物余额从期初的4.51亿元大幅下滑95.17%,至期末仅余2181万元。

  供应商集中度风险也日益凸显。对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从2023年的25.1%猛增至2025年中的50.6%,公司经营易受制于供应商稳定性。

  业务结构:新兴增长点表现乏力

  从收入构成看,工业机器人一直是珞石机器人的营收主力。2025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贡献营收8895.3万元,占比50.6%。

  被公司视为未来增长引擎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表现不佳。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营收仅40.3万元,同比下滑72.5%,占总收入比例仅为0.2%。

  2025年9月,珞石机器人与智元机器人达成协议,向其提供仿人机械臂用于集成至人形机器人产品中。但这一合作尚未对业绩产生实质性贡献。

  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面临挑战。虽然按2024年销量计算,其多关节机器人在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三,但与头部企业相比仍有差距。

  机器人行业竞争正日趋激烈。近期,优艾智合、云迹科技、望圆科技等多家机器人企业也相继启动赴港上市进程,资本市场选择增多可能分散投资者注意力。

  中国多关节机器人市场虽预计2029年将达453亿元,但珞石机器人能否在激烈竞争中持续扩大市场份额仍存疑问。

  面对机器人行业黄金发展期,多家竞争对手也在争相上市。优艾智合、微亿智造等企业近期已向港交所递交申请,预示着资本市场对机器人赛道的认可,也意味着竞争日益加剧。

  对珞石机器人而言,成功上市不仅关乎融资渠道拓展,更是解除赎回条款危机的关键一役。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其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盈利能力,以及在研发与市场投入间的平衡策略。

  (注: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