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用益研究
信托业从业人员回升至1.79万人
9月29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2024—2025中国信托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也是该协会连续十三年发布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信托业受托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29.56万亿元,同比增长23.58%;截至2024年末,全行业员工总数达17884人。
主要内容:
1、截至2024年末,信托业管理的22.25万亿元资金信托中,有28.81%直接投向实体经济领域,另有46.17%通过资本市场间接支持实体经济,二者合计规模达16.68万亿元,基本涵盖了实体经济各个行业,体现了信托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和广度。
2、2024年,信托业围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深耕主责主业,以做好“五篇大文章”服务国计民生。科技金融方面,信托业聚焦科技创新攻关、高端制造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专精特新企业赋能四大领域,支持科技创新项目规模达3376亿元。普惠金融方面,信托业全年投入普惠金融资金约1.6万亿元,创新服务模式,精准滴灌小微企业、“三农”等民生领域的金融需求。
3、人才是行业的宝贵资源,是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信托行业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才强企”战略,在队伍建设、培养机制、权益保障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工作。截至2024年末,信托行业员工总数达17884人,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中国绿色金融十年高速发展
9月26日,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财联社主办的“2025上海全球金融・资管年会”在上海陆家嘴召开。在圆桌会议环节,来自银行和行业机构的代表围绕绿色金融创新的难点和痛点进行深入交流。
业内观点:
1、以目前的绿色产品体系大部分可满足市场需求,但随着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绿金产品已显现出它的局限性。比如,轻资产、资金需求 “小频急” 的绿色科技企业,难符合传统信贷风控要求;高碳行业转型需要的定制化产品,目前也较为匮乏。
2、目前在执行层面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确面临一些挑战,至少包括三个方面,除了标准和数据问题,第三是机构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专业化能力亟待提升。过往绿色信贷创新会聚焦客户的履约能力、履约意愿、信用风险,伴随着行业大结构的调整,从行业视角去审视,绿色信贷需要更高的专业水平和人力资源要求。
3、在“五篇大文章”的整体框架下,绿色金融与其他领域既各有侧重,又紧密关联、相辅相成。从业务创新发展的视角来看,科技、普惠、养老、数字等领域与绿色金融的有机结合,具有广阔空间和深远意义。反过来,这种融合也将为绿色金融业务自身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华泰证券:重视优质银行股配置性机会
考虑风格均衡、日历效应与红利价值,银行配置性价比有所提升。受资金偏好切换影响,7月中旬以来银行最大回撤约15%,部分优质银行25E股息率回到5%以上,随大盘上涨斜率放缓+经济数据基数扰动,Q4资金或有避险需求,叠加年底日历效应,银行短期胜率有望改善。中期维度,政策层面重视稳息差+预防尾部风险,银行核心业务盈利有望持续改善,资产质量担忧缓释,股息持续性增强对长线资金吸引力。
中信建投:重视锂电设备端投资机会
2025年1—8月,中国锂电产业链投资额快速增长,固态电池现已成为锂电行业最热门的投资赛道。随着锂电设备企业披露半年报,固态电池作为新技术被频繁提起,设备公司从今年6月起开始陆续给下游厂商交付固态电池相关设备,且今年上半年固态设备订单快速增长,这都预示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显著提速,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机会也日益凸显,设备端作为整个产业资本开支的最上游,必将率先受益。
天风证券:重点看好AI终端设备产业链机遇
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聚焦供需双侧协同发力,重点看好AI终端设备产业链机遇。文件明确提出加速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创新,重点释放人工智能手机、电脑、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等新产品消费潜力,并推动智能家电互联互通及智能网联汽车试点,以新供给激发新需求。该政策举措不仅将直接刺激数字消费市场,更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的良性循环,带动芯片、传感器等上游产业链升级,为消费电子产业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