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开发消费级机器人的公司iRobot(IRBT.US)联合创始人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已经成为怀疑类人形机器人能否兑现整个行业所有变革式创新承诺的人之一。布鲁克斯同时也是Rethink Robotics(“Baxter”机器人的制造商)的联合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MIT)Panasonic名誉教授,以及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前主任。
整体而言,布鲁克斯认为所谓的“人形机器人”在数年内即可像人类那样高效率干活是纯粹幻想”,并断言“大量的投资资金将消失,今天这些人形机器人会被市场快速地遗忘”,同时预测真正成功的“类人形”的机器人将改用轮子/多臂/特种传感装备、外形不再像特斯拉CEO马斯所坚信的那样酷似人类。
在一篇题为《当今的人形机器人为何无法学会灵巧》的详细解读文章中,布鲁克斯指出,人类的手部极其复杂,拥有接近17,000个专业触觉感受器;而人形机器人完全无法匹配这一点,因为人类触觉感受器对空间细节的敏感度精细到单条指纹脊线的精准尺度。
布鲁克斯表示,当前处于开发进程的人形机器人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行走。他认为现有人形机器人多靠高增益控制、持续“往系统里灌能量”维持直立,耗能高、失稳就会重摔,难以在真实、拥挤的环境里安全落地。
“当前的人形机器人走路完全不像人类。人类是富有弹性的弹簧系统,几乎无需太多神经控制就能行走。“事实上,你可以看到纯机械的双足行走模型在缓坡上行走,没有任何电源,只依赖机械式的被动动力学,并从下坡行走的动作中‘窃取’势能来为机器人提供动力(纯机械地)。”布鲁克斯在文中写道。
布鲁克斯指出的核心风险在于,由于全尺寸、会行走的人形机器人要向保持直立状态注入巨大的能量,它们在跌倒时将会很危险。
展望未来,布鲁克斯认为,成功的人形机器人实际上将配备车轮、多个手臂和专业的机器人传感器,这意味着它们在形态和外观上并不像人类。对投资者们而言,这意味着可能有数十亿美元正被投入一种在布鲁克斯看来大概率不会进入大规模量产的人形机器人形态上。
“未来将会有许许多多形态且外形各异的机器人,用于人类能够胜任的不同专门化工作。但它们仍然都会被称为人形态的类人机器人( humanoid robots)。而大量资金将已经消失,这些将消失的大量资金可能耗费在尝试从当今的人形机器人身上挤出性能、哪怕是任何潜在性能这件事上。但这些执着于人形态的机器人未来将消失,并大多被方便且快速地遗忘。”布鲁克斯警告表示。
iRobot创始人向“人形态”机器人泼冷水:最终的机器人赢家或许“不像人”
布鲁克斯一贯看好机器人产业本身,但对“类人外形(双足+拟人手)作为主路线”明确持怀疑/反对,反对把“人形外观”当作近期通用解决方案。正如他在最新长文中直指,今天的人形机器人“学不会真正的灵巧”,而且资本正把“数十亿美元”花在难以量产的人形形态上;更可行的成功机器人形态将是带轮子、多手臂、专用传感器,未必长得像人类。
布鲁克斯在文中反复强调,人类手部约有1.7万个专业触觉感受器;而当前“看视频学本领”的模仿/自监督范式既缺高保真触觉训练数据,也缺把触觉与分层子任务规划真正耦合的算法与工程路径——因此短期内难以获得与人类相当的操作与抓取灵巧度。
现有全尺寸人形为保持直立,要持续向系统“灌能量”(如依赖 ZMP 等控制),一旦失稳跌倒,对近身工作场景的安全认证就是硬约束;而人类步行则大量利用腱/肌的弹性与被动动力学回收能量——布鲁克斯认为,这是“像人”的非线性优势,但是现阶段机器人难以复制人类的步行节奏。
布鲁克斯还判断15年后能规模落地的机器人大概率有轮子、可能多臂、使用非人类频段/主动光的传感,以专用形态去匹配任务与安全成本,而不是强行复刻人的身形;当下对“通用人形、即插即用替人干活”的押注,会形成大额投入到产出的大规模错配。
布鲁克斯更加更偏向特定任务+安全合规可证的非人形形态,以及能补齐灵巧/安全短板的高端传感、触觉材料、力控与规划软件,并且坚信机器人将从“炫技视频”转向可靠的 MTBF、跌倒安全、场景覆盖与单位经济。
机器人仍然是全球范围的高景气赛道
如上所述,布鲁克斯并非“唱空机器人”,而是反对把“人形外观”当作近期通用解决方案,他更加主张资金与市场注意力应更多投向可规模化落地的实用机器人形态与底层能力。他的这番言论既是对“人形泡沫”的风险提示,也是对机器人产业长期前景的结构性看多。
黄仁勋自今年以来不止一次表示,继人工智能大模型之后,机器人技术尤其是具身AI,将是这家人工智能芯片超级巨头的最大规模潜在增长市场。所谓的“具身AI”,指的是以“AI人形机器人”为核心代表的“具备真实物理形态且搭载端侧AI+云AI算力系统”的这一最前沿科技领域。
“我们在全公司范围内拥有许多重大增长机遇,AI 与机器人技术是其中最大规模的两项,总体市场规模可达数万亿美元。”黄仁勋在英伟达年度股东大会上回答股东提问时表示。
与全身心投入于制造“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特斯拉截然不同的是,近年来持续加码布局人形机器人的英伟达聚焦于做“具身AI的算力与平台型供应商”,即所谓的“铲子+操作系统”,在云端训练、边缘推理与物理仿真工具三线协同:即大规模出售机器人训练/推理系统所需的大规模AI GPU集群 + 边缘计算模组 + Isaac仿真与工具链,服务全行业的人形机器人玩家。
英伟达致力于将基于物理世界进行3D全方位动态化模拟与现实世界仿真的全新NVIDIA机器人技术融入科技企业的机器人模型开发与训练进程,因此英伟达旗下Isaac/Isaac Sim/Omniverse平台则有望成为“仿真+数据生成+机器人策略验证”的机器人工业标配,平台订阅与开发者生态有望带来高粘性经常性营收数据与基于软硬件一体的愈发强劲护城河。
“我们正在迈向这样的时代:全球不久后将拥有数十亿台机器人、数以亿计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以及数以万计可由英伟达软硬件生态技术驱动的超级机器人工厂。”黄仁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