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大世界 中国传感器产业迸发创新动能

小小MT4 来源:上海证券报 °C 栏目:MT4电脑版下载
  
SENSOR CHINA 2025高峰论坛现场

  ◎记者 李兴彩

  从早期满足基础工业需求的简易元件,到如今支撑人工智能、万物互联、智能汽车等新兴领域的智能感知系统,传感器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与工业水平的关键指标,并展现出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

  9月24日至26日,来自上市公司、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各方的代表齐聚SENSOR CHINA 2025,从产业机遇、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角度探讨传感器产业快速发展背后的动能与潜力,并为当前产业面临的瓶颈与挑战,建言献策。

  SENSOR CHINA升级成“产业引擎”

  “欢迎来到传感世界。”走进SENSOR CHINA展二楼展馆,迎面就是一个巨大的橙蓝相间的阿拉伯数字“10”,在“0”上面除了这句slogan(口号)和“十周年”小角标外,外圈还有用2016年至2025年的年份构成的“钟表刻度”。

  SENSOR CHINA的全称为“中国(上海)国际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展览会”,于2016年9月在上海普陀举办首届,其历程恰好是中国传感器产业大发展的缩影。

  “SENSOR CHINA展办了10年,我们也参加了10年。”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汉威科技董事长任红军表示。昆山灵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敏芯股份全资子公司)总经理肖滨和纳芯微市场总监毛怿奇均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所在公司是SENSOR CHINA展的粉丝。

  一个小小传感器的展会,凭什么得到这么多业内人士的认可?在展会同期举办的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所长谢晓明在致辞中给出了答案:这个行业要实现高水平发展,企业要让科技成果走向货架进入市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需要一个能够汇聚各方智慧、连接各方资源的平台,SENSOR CHINA正是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

  “我们通过该展会平台看清了产业发展趋势,建立了友商圈子,并通过合作促进了自身产品技术的提升。”任红军认为,该展会对整个行业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从链接资源到直接助推产业,SENSOR CHINA还于2023年首次提出了创新合作伙伴计划,致力于构建以泛智能化为核心的智能传感超级产业合作生态网络,切实助力千行百业实现智能化升级,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助推中国智能传感产业实现整体性的质量跨越与生态繁荣。

  现场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家公司均表示,传感器产业是一个“多品类、小品种”的行业,特别需要一个专业的平台来链接上下游资源,帮助行业内公司找到应用领域和客户。

  传感器产业撑起“感知中国”底气

  “传感器是万物感知的起点,是数据革命的源泉,更是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社会智能化变革的基石。”谢晓明表示,在当前全球处于由数字化和智能化引领变革的大背景下,推动传感器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仅是一个行业发展的议题,更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产业安全和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大议题。

  小小的传感器,为什么如此重要?

  “如果一个人脑子很聪明,但五官不行,又能做什么呢?”谈及传感器产业的重要性,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郭源生形象地介绍,在智能化世界,芯片是大脑,传感器是五官,无法感知外界,聪明的大脑也无法发挥作用。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传感器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市场规模高达1.3万亿元的大产业。而随着新能源汽车、AI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中国传感器公司正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作为时下最火热的科技领域,人形机器人,给了传感器产业全新的应用和想象空间。

  任红军表示,传感器作为“感知世界的触角”,是AI与具身智能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早在2013年,汉威科技就投资了柔性触觉传感器(电子皮肤)技术。现在,对应机器人“五感”的传感器产品,汉威科技均有布局。

  在柔性传感器领域,福莱新材构建了从材料研发、器件设计、系统集成到场景应用的完整技术链,在机器人、消费电子、新能源及工业检测四大领域打造了多元化产品矩阵。

  借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大发展的东风,中国传感器公司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一辆新能源汽车,仅磁传感器就要用到50颗至60颗,纳芯微的压力传感器有20颗至30颗可以用于汽车。”毛怿奇表示,汽车传感器是公司业务中发展较快的一块。截至今年上半年,纳芯微汽车芯片累计出货超过9.8亿颗,汽车业务的营收占比超过34%。

  AI时代,作为“电子五官”,传感器早已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石,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肖滨表示,在AI加持下,传感器的计算复杂程度和对外部信息获取的频次都会显著提高,从而带来发展新机遇。目前,在AI可穿戴设备方面,敏芯股份推出了防水气压计、水深计,可以监测姿态和运动轨迹的imu传感器也成功量产。在AI医疗领域,敏芯的传感器产品已经进入消费端、医院端的医疗器械,应用到智能血压测量、中医脉压诊断等领域。

  技术与市场并重助推产业升级

  尽管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和掣肘。在本次论坛的圆桌环节,多位业内专家就此展开讨论,并建言献策。

  “走向核心关键部件,走向半导体、材料科学,做一些MEMS、量子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四方光电董事长熊友辉表示,作为企业家,只有把创新进一步做实做深,才能不断推进社会进步。熊友辉建议,传感器公司要关注低成本、产业化、高质量等关键竞争点。

  在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春叶看来,作为中央企业,确保产业安全,其不仅要围绕着技术的制高点进行研发,解决国计民生安全,也要为产业发展做好兜底、建设好生态,做市场化企业做不了的事情。

  从重技术走向既重技术又重市场,面向市场研发、合作创新,成为与会嘉宾的共识。比如,深圳纽迪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CEO李灏就表示,公司前期花费了大量资源在产品上,进入2025年,将逐渐把资源倾斜到找需求上,并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展望传感器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郭源生认为,未来八大行业可能是传感器应用的重点,它们分别为电力、重大装备、智能制造、智慧农业、安防、消费电子、智慧医疗与健康养老、低空经济。

  上海也在加快推动传感器产业发展,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曲炜表示,上海将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加大研发支持,推动场景开放,全力营造适宜智能传感器发展的创新生态,努力构建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集聚的全链条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