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固收+”产品凭借“稳健打底、弹性增强”的特点,成为不少投资者配置资产的重要选择。但在实际投资过程中,部分投资者因对产品特性认知不足,容易陷入误区,影响投资体验。作为深耕资本市场多年,始终以 “持有人利益优先” 为准则的公募基金从业者,中邮基金希望通过梳理“固收 +”投资的 3 个常见误区,帮助大家建立更理性的投资认知,更好地发挥产品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
误区一:将 “固收 +” 等同于 “保本保收益”,忽视风险属性
在日常投资者沟通中,我们发现不少投资者认为“固收 +”产品“稳赚不赔”,甚至将其与存款、国债等保本类产品划等号,这是对“固收 +”产品风险属性的典型误解。
从产品设计逻辑来看,“固收 +”的 “固收”部分主要投资于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为组合提供相对稳健的基础收益;“+”的部分则通过配置股票、可转债等权益类资产,力争增厚收益。但“+”的部分同时也会带来波动 —— 当权益市场发生较大幅度调整时,产品净值可能同时出现短期回撤,并非 “保本保收益”。
以历史数据为例,2022 年 A 股市场大幅调整期间,部分“固收 +”产品因权益仓位较高,年内最大回撤超过 5%,与“保本”预期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固收 +”产品时,需先明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避免因 “保本” 误解盲目配置,更要警惕任何机构或个人对 “固收 +”产品的 “保本保收益”承诺。
误区二:只看短期收益 “追高”,忽视长期配置逻辑
部分投资者在选择“固收+”产品时,习惯以近1个月、3个月的短期收益为核心筛选标准,盲目“追高”收益排名靠前的产品,却忽视了“固收 +”产品的长期配置属性。
从“固收 +”产品的收益特征来看,其“固收”部分的收益相对稳定,但 “+”的部分收益受权益市场影响较大,短期收益波动可能较为明显——某类资产短期表现亮眼时,相关“固收 +”产品收益会快速冲高,但当市场风格切换,短期高收益可能难以持续,甚至出现回调。若投资者仅因短期高收益买入,很可能在市场调整时面临净值波动压力,影响投资心态。
事实上,“固收+” 产品更适合作为 1-3 年周期的稳健配置工具,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长期持有平滑短期波动,实现“稳健收益+适度弹性”的目标。投资者在选择时,应更关注产品长期业绩的稳定性(如近1年、近2年的收益排名与回撤控制)、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与风控能力,而非单纯追逐短期收益 “热点”。
误区三:过度关注 “+” 的部分,忽视 “固收” 打底的核心价值
还有部分投资者对 “固收 +” 产品的认知存在偏差,过度关注 “+” 的权益部分能带来多少收益,甚至将其当作 “小股票基金” 看待,却忽视了 “固收” 部分作为 “安全垫” 的核心价值。
“固收 +” 产品的本质是 “以固收为基础,以权益为增强”——“固收” 部分通过配置高等级信用债、利率债等资产,为组合提供相对稳定的票息收益,构建 “安全垫”;“+”的权益部分则是在“安全垫”的基础上,适度参与市场机会,力争提升组合整体收益。若脱离“固收”打底的核心,过度追求 “+” 的权益收益,可能导致组合风险大幅上升,偏离“固收 +” 产品“稳健优先”的定位。
例如,某“固收 +”产品若权益仓位过高(如超过 30%),其净值波动会更接近偏股型基金,当权益市场下跌时,“固收” 部分的收益难以覆盖权益部分的亏损,可能出现较大回撤,与投资者对 “固收+”产品的稳健预期不符。
因此,投资者在配置 “固收 +”产品时,需关注其“固收”部分的配置比例与资产质量,确认产品符合自身对 “稳健” 的需求,而非单纯追求 “+” 的收益弹性。
理性配置 “固收 +”,把握稳健投资机会
作为公募基金管理人,中邮基金始终认为,“固收+” 产品不是“万能产品”,也不是“高收益捷径”,而是适合特定需求的资产配置工具。避开上述误区,关键在于三点:一是明确风险认知,不将“固收 +”等同于“保本”,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配产品;二是坚持长期视角,以1-3年的配置周期看待产品价值,不盲目“追高”短期收益;三是聚焦核心定位,重视“固收”部分的“安全垫” 作用,不脱离 “稳健优先” 的需求过度追求权益弹性。
未来,中邮基金将继续秉持“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原则,一方面通过精细化管理 “固收+”产品,力争为持有人创造长期稳健收益;另一方面也将持续开展投教工作,帮助更多投资者正确认识各类基金产品,助力大家在资本市场中实现更理性的投资决策。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材料仅为投教宣传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产品推介。投资者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审慎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