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凌通企业IPO
北交所IPO出现堰塞湖:今年北交所受理115家上市只有6家
作为中国三大证券交易所中最年轻的一员,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正面临IPO申请激增带来的巨大压力,审核积压可能形成新的“堰塞湖”。根据金融数据提供商Wind的数据,截至2025年7月27日,中国A股市场共有305家企业处于IPO审核状态,其中北交所占183家,占比高达60%。
申请数量的激增凸显了北交所对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的吸引力。然而,缓慢的审核进度和严格的监管要求导致上市进程显著延迟,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挑战。这一瓶颈反映了中国资本市场在快速增长与严格质量把关之间寻求平衡的更广泛问题。
上北交所的风险
申请激增
北交所成立于2021年,旨在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支持中国“新经济”发展,今年其IPO申请量创下新高。仅2025年6月,北交所就受理了97家企业的IPO申请,打破了2022年6月92家的历史纪录。2025年以来,北交所共受理115家企业IPO申请,自2024年初以来累计受理181家。
然而,北交所的上市批准速度远未跟上申请步伐。尽管受理数量在三大交易所中最多,北交所的上市企业数量却增长缓慢。2025年截至7月27日,A股市场共有57家企业上市,其中北交所仅6家,相比之下,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14家、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7家、创业板22家、科创板8家。监管审批情况类似。中国证监会今年共核发47家企业的IPO批文,其中创业板以17家领先,北交所仅10家。不过,自7月以来,北交所连续获得三份IPO批文,速度较上半年有所提升。
排队时间延长
申请激增显著拖慢了北交所的审核进程。根据易董数据,2022年至2024年,北交所IPO企业从受理到上市的平均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18天、280天和306天,呈现逐年延长的趋势。
2025年的IPO申请企业尚未完成上市,但从受理到首轮问询的平均时间为26天,高于创业板和深市主板的15天、科创板的21天以及沪市主板的24天。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自2024年以来受理的181家北交所IPO企业,从受理到首轮问询平均耗时26天,从首轮问询到上市委会议平均耗时258天,远超创业板的150天以及科创板和沪市主板的188天。深市主板暂无同类案例。
林泰新材是一个例外案例。这家汽车变速器摩擦片制造商于2024年6月28日获受理,仅用四个月(至2024年11月1日)进入上市委审议,11月8日提交注册,12月18日完成上市,总耗时173天,是2024年最快的IPO案例。
林泰新材财务数据虽不突出,但增长迅猛:2021年至2023年,营业收入从1.32亿元增至2.07亿元,2023年归母净利润翻倍至4308万元;2024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41%,扣非净利润增长87%。其募资规模从计划的2亿元下调至1.16亿元。
相比之下,许多企业面临漫长等待。扬德环能,一家分布式能源服务商,自2021年12月31日受理以来已等待超三年半。2022年,其实际控制人黄朝华因安徽省巢湖市监察委员会调查被留置两个月,直至调查结束才恢复上市进程。2023年8月1日,扬德环能通过上市委审议,同年10月提交注册,但至今未获批文。
监管趋严,标准提高
北交所审核速度放缓的部分原因是监管力度加大。
2024年3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要求交易所严格执行审核标准。2024年10月,北交所发布《发行上市审核动态——创新性评价专刊》,要求申请企业展示技术、产品或模式创新,并通过研发投入和业绩增长等指标证明其竞争力。
这一严格审核导致终止率上升:2024年以来,北交所共有107家IPO申请被撤回或否决。尽管如此,在审企业的质量显著提升。目前113家在审企业最近一年平均营业收入为7.38亿元,平均归母净利润为9506万元。其中,36家企业(占比31.9%)最近一年归母净利润超1亿元。乔路铭,一家汽车饰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营收达33.75亿元,净利润4.17亿元,位居榜首。即便是规模最小的传美讯(数码喷印墨水企业),2024年归母净利润也有4010万元,营收2.0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