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5日,A股上市公司中坚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计划构建“A+H”双融资平台。
然而,招股书显示,这家国内户外动力设备制造商正面临增长瓶颈: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速骤降至个位数,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43.6%。
业绩承压背后,是公司对智能机器人新赛道近乎激进的投入——上半年研发费用激增127.3%,但转型成效尚未显现。这场从割草机到四足机器人的跨界豪赌,能否成为中坚科技的第二增长曲线,仍是未知数。
业绩增速断崖式下跌:主业增长乏力与研发侵蚀利润
中坚科技的传统业务以割草机、链锯等户外动力设备为主,产品销往全球50多个国家,欧洲和北美市场贡献了近90%的收入。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5.12亿元增长至9.71亿元,复合增长率达37.6%。
但这一高增长态势在2025年戛然而止:上半年营收同比仅增5.3%,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更是亏损2855万元,同比暴跌482.99%。利润下滑的直接原因是研发投入的飙升。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达3900万元,同比增长127.3%,研发费用率升至9.96%。
与此同时,经营现金流持续恶化——2024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净额仅599.7万元,较2022年的1.02亿元缩水94%。高研发投入尚未转化为收入:智能机器人业务2024年收入仅465万元,占总营收比重不足0.5%。
机器人转型:绑定顶级玩家与自有产品双线突围
为摆脱对传统代工业务的依赖(OEM/ODM模式占比超92%),中坚科技自2023年起全面押注智能机器人赛道。公司通过资本与技术合作绑定行业巨头:2024年投资挪威人形机器人企业1X Holding AS,与英伟达合作开发AI训练平台,并联合华为布局To B/G场景解决方案。此外,公司推出自有产品线,包括UNICUT H1智能割草机器人和灵睿P1四足机器人,后者拟应用于工业巡检、公共安全等领域。
但转型面临重重挑战。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如关节模组仍依赖外部采购,成本占比超50%;2024年智能割草机器人产能利用率仅32%,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此外,全球机器人竞争日趋激烈,iRobot等品牌已占据先发优势,中坚科技市场份额不足0.1%。
赴港上市动机:融资解困与国际化野望
港股IPO被视为中坚科技破局的关键一步。招股书披露,募资将主要用于四足机器人产业化、智能割草机器人升级、泰国及中国生产基地扩建。此外,港股上市可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助力海外市场拓展,尤其是欧美高端机器人市场。
但投资者需警惕潜在风险。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吴明根家族合计持股46.01%,控股股东中坚机电所持股份的81.99%已被质押。合规层面,2023年发生致命工伤事故,且存在未足额缴纳社保公积金的情况;国际贸易方面,曾向受制裁地区销售产品,面临美国OFAC调查风险。
行业镜鉴:传统制造商的转型困局与出路
中坚科技的困境是传统制造业转型的缩影。随着燃油动力设备在欧美市场受限,锂电化、智能化成为行业趋势。竞争对手泉峰控股2024年营收达247亿元,远超中坚科技的9.71亿元;国际巨头Husqvarna则通过品牌优势持续压价。对此,中坚科技选择“技术换市场”路径,但其机器人业务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2024年研发投入7270万元,相关收入仅465万元)。
分析师指出,公司短期需平衡传统主业与新兴投入的矛盾。园林机械业务仍是现金流来源,但2025年上半年割草机销量同比下滑9.3%,链锯销量暴跌32.5%。长期看,港股上市后若机器人商业化不及预期,公司可能陷入“青黄不接”的困境。
结语:豪赌未来的临界点
中坚科技的港股冲刺,是一场传统制造企业与时间赛跑的转型实验。其短期业绩阵痛反映了战略投入的必然代价,但能否将技术布局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仍取决于技术自主化进度、全球化运营能力及资本使用效率。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家公司的价值已不能仅凭财务数据判断,更需审视其在智能机器人赛道的生态卡位与长期爆发潜力。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中坚科技的抉择与成败,将为同类企业的转型路径提供重要参照。
(注: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