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文 | 《财之道》 徐苑蕾
近日,《财之道》栏目组走进了横店影视产业园13号摄影棚,探访爱奇艺自制剧《魅影神捕》的虚拟拍摄现场。
这座占地2500平米的虚拟影棚,是国内最先进的虚拟制作基地之一。在摄影棚内,一座由500多平方米LED屏幕环绕而成的圆形拍摄区赫然矗立。此外,三台摄影机在跟踪系统的精准调度下可以同步运转,灯光系统与虚拟场景实时联动,营造出逼真的光影氛围。而导演和摄影指导只需要坐在总控台前,像“上帝”一样把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
这就是爱奇艺打造的IQStage虚拟制作平台,一个正在重新定义影视工业流程的“造梦工厂”。作为国内最早投入虚拟制作技术研发的平台之一,爱奇艺从2020年的“虚实之城”演唱会起步,逐步将虚拟制作应用于《狐妖小红娘》系列《云之羽》《大梦归离》等剧集。
在对话中,爱奇艺副总裁、智能制作部负责人朱梁表示,外界其实对虚拟制作存在误解。他表示,很多人误以为虚拟制作只是为了省钱,降本增效,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如果只是为了省钱,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拍。
在朱梁看来,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拓展想象力、提升效率、缩短制作周期,让内容更贴近观众当下的审美,从而提升收入天花板。“我们追求的是做增量,而非内卷。”
为了降低虚拟制作技术的使用门槛,今年6月,爱奇艺还对升级后的虚拟制作系统进行大幅调价。根据项目具体匹配度,不含数字场景制作的全套软硬件系统使用价格最低可降至3.5万元/天。
虚拟制作的价格被“脚脖子斩”,但朱梁坦言,降价只是催化剂,而不是决定因素。这一举措迅速激活了中腰部项目的参与热情,让更多项目有机会通过虚拟制作以小博大,实现大片效果,提升项目价值。
以下为对话内容(经编辑略有删减)
“成本节约是结果,而非最终目标”
《财之道》:爱奇艺在探索虚拟拍摄技术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阶段?
朱梁:爱奇艺的虚拟拍摄探索始于2020年底,是国内首批投入高品质LED屏幕的平台之一,我们在河北大厂建设了首个虚拟制作基地。
初期,我们以XR线上直播为切入点,推出了国内首场多人在线实时互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演唱会“虚实之城”。这场直播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无论是在制作质量还是互动形式上,都开创了新型内容呈现方式,也让爱奇艺对虚拟制作的未来充满信心。
随着业务需求的深入和行业趋势的变化,我们将虚拟拍摄基地迁至横店。因为横店的影视项目远多于综艺项目,将虚拟拍摄技术贴近创作者,能更好地服务于主营业务。我们希望在实景和绿布拍摄之外,为创作者提供更多选择,即在LED屏前进行实时成像、免后期的新型制作方式。
虽然当时国际上已广泛应用该技术,但在国内,尚无平台能大规模将其应用于影视内容制作,以提升效率、质量和想象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财之道》:是否走过一些弯路?
朱梁:如果说走过弯路,可能是在技术成熟度上无法一步到位。但得益于我们在XR领域的积累和核心团队的经验,我们在技术上几乎没有犯过重大错误。在与创作者的双向奔赴中,我们的制作效率和质量提升有目共睹。
我们做这件事的核心目的,是希望通过新的节目形态、工作方式和思路,推动行业制作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提升制作效率、透明度和想象力。成本节约是结果,而非最终目标。
很多人误以为虚拟拍摄只是为了省钱,降本增效,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虚拟拍摄真正的价值在于创作体验的提升。如果只是为了省钱,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拍。这个行业输出的是情感、审美和故事,这些才是打动观众的核心。
我们不应以成本为起点,而应先考虑用户价值,再倒推成本。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拓展想象力、提升效率、缩短制作周期,让内容更贴近观众当下的审美。传统制作周期长,容易导致作品与观众脱节。而虚拟拍摄能加速交付,让观众更快买单,从而提升收入天花板。我们追求的是做增量,而非内卷。
“技术领先是敲门砖,目标是让导演当上帝”
《财之道》:能否分享一下当前爱奇艺在虚拟拍摄方面的研发情况?是自研为主还是合作为主?
朱梁:具体的投入金额、人数等细节不便透露,但我可以分享大的方向。爱奇艺在虚拟制作上的投入是相当大的。
我们敢为人先,在其他平台尚未大规模拥抱新技术时,我们就已做出判断并迅速落地,用口碑良好的作品交付来证明技术投入的成果。我们不仅投入硬件,还成立了专门的虚拟制作团队,明确分工,并优化出适合中国影视制作实际流程的高效工作模式。
技术领先是敲门砖,但更重要的是将技术融入国内实际拍摄流程。最核心竞争力在于懂创作,理解创作者的需求,了解故事和场景的表现要点,而非单纯炫技。技术的最终目标是用技术支撑想象力的延展,让观众沉浸在完整、有情感、有氛围、有审美的场景中,而不是看到技术的痕迹。
为此,我们针对拍摄和交付需求进行了多项优化,包括软件底层技术开发,如色彩管理、景深优化模块,以及为导演开发的总控台。通过技术,导演和摄影师可以无差别、零距离地控制曝光、反差、色温、场景角度、灯光和景深等参数,实时调整画面。
《财之道》:未来研发的重点和方向是什么?
朱梁:我们的目标是让导演当“上帝”,几秒钟内就能完成光线质感、昼夜切换、场景转换等操作,这种体验由多项科技能力共同支撑。
未来,我们将在“更底层”和“更实用”两个方向加强研究。例如,软硬件结合方面,我们已实现实体灯光与虚拟场景联动、大规模电动转台与数字场景联动,并于近期成功研发了双视锥插帧拍摄的功能。我们也会持续优化基础架构,让操作更加自如。
《财之道》:在全球范围内,国内虚拟拍摄技术和交付能力处于什么水平?在国内市场,爱奇艺又处于什么位置?
朱梁:与国际同行交流时,他们常感到惊讶。当我们展示某些实拍镜头时,国外同行会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例如,我们敢用俯拍镜头,完全不遮挡虚实边缘,且无需后期处理,这种“艺高人胆大”的做法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
在国外,他们可能会规避技术难点,选择更稳妥的方式,但这可能影响创作表达。而在中国,我们被“逼”着解决技术难题,因为我们对画面的苛刻要求不容妥协。国外有些技术方案可能比我们要成熟,但是我们凭借中国人的智慧解决问题的成果也会让他们非常惊讶。
成本肯定是创作必然会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创作者是否感受到技术带来的效率、信心和爽感,他们心中自有评判。最终,公开上线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从成本的绝对值来讲,随着数字资产复用的不断提升,供应商能力的不断加强,以及AI生成数字场景的速度质量越来越高,成本也一定会在绝对值上继续下降。
“降价是催化剂,越来越多项目以小博大”
《财之道》:您怎么看虚拟拍摄赛道未来的竞争格局?小公司是否会出局?
朱梁:我认为产业内会有明确分工。平台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础平台是全球趋势。小型公司若投入重资产,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和回收风险。国内制作对成本极为敏感,很难为高科技硬件支付高额费用,因此小公司投入风险较大。
在长视频总量缩减但精品化要求提高的背景下,小型公司应避免重资产投入,而是与平台形成上下游互补。例如,作为数字资产供应商,或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技术提升,合作空间巨大。
爱奇艺本身并非体量巨大的制作公司,我们需要大量优秀的数字资产供应商共同推进项目,分散压力,发挥各自优势。此外,一些公司可专注于算法研究,如渲染算法、AI赋能的场景扫描等,这些领域仍有广阔空间。
我们建议企业不要盲目投入硬件,而应审视自身业务和优势,思考如何与爱奇艺等平台进行差异化合作,补足平台短板。从爱奇艺的角度,我们希望与行业共同成长,为合作伙伴提供价值,创造能力发挥和成长的机会。与我们合作,能收获成长,这也是平台型公司吸引合作的重要点。
《财之道》:今年6月,爱奇艺降低了虚拟拍摄的报价,这一举措背后的考虑是什么?市场反馈如何?
朱梁:降价幅度非常大,可以说是“脚脖子斩”。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一价格主要针对爱奇艺的自制剧、定制剧、紧密合作的版权剧和买断剧,实际上是平台在进行成本补贴。对于纯商业项目,我们仍会一事一议,遵循市场规律定价。
降价的反馈非常积极。降价让一些资金紧张的项目跳一跳够得着,也让原本因成本顾虑不敢尝试的项目愿意尝试。
降价是催化剂,但不是决定因素。今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中腰部项目开始使用虚拟拍摄。他们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以小博大,实现大片效果,提升项目价值。例如,爱奇艺自制短剧《大王别慌张2》投入有限,但依然敢于尝试虚拟拍摄,正是因为虚拟制作在提升效率、解放想象力和控制成本等方面具备综合优势。
《财之道》:对于数字资产的长期价值,您是怎么看待的?是否已经有相应规划和落地项目?
朱梁:数字资产在完成虚拟拍摄后,我们希望其IP价值能够持续延伸。未来,这些资产可以在VR、用户互动、游戏开发、线下授权,以及实体道具、玩具、卡牌等领域继续发挥价值。同时,我们会将一些具有共性或商业复用价值的数字资产与平台共同运营,让其他虚拟拍摄项目可以通过租赁或授权的方式复用,提升资源利用率。
我们已经在多个项目中实现了数字资产的复用。例如,在与VR业务线的合作中,包括爱奇艺乐园及授权的体验门店,我们已落地了XR或VR体验游戏、沉浸式观影和沉浸剧场等项目。这并非新鲜尝试,而是一贯的实践。
未来,我们将沿着这一路径不断拓展,从单一IP延伸到多个IP,从一条业务线扩展到更多业务线。甚至可以实现反向复用,例如VR开发的数字资产也可用于新的虚拟拍摄场景,无论是用于预演还是实际拍摄,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只要各业务线的资产标准统一,就能实现互相赋能。
整个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相似的。开发一个IP的前期投入巨大,如何延长IP的生命周期,是国内外内容平台共同面对的课题。我们看到许多国外先进平台也在布局线下娱乐体验和游戏开发,核心目的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延长IP价值,维持与用户的互动关系。
用户与IP的互动所产生的二创内容和数据,也能为创作者提供宝贵参考,帮助他们更贴近观众的喜好和情感,创作出更受欢迎的内容。因此,这种模式将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
当然,硬件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无论是国内的PICO,还是国外的VisionPro,以及更轻量级的VR、MR、AR设备,都在快速发展。随着更多精品数字资产落地线下,用户对互动可能性的认知将不断提升,市场的大门会逐渐打开,机会也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