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东通退市警示:22亿定增骗局与四年造假之路的终结

小小MT4 来源:春华财经 °C 栏目:MT4苹果版下载

靠虚构交易堆砌的业绩大厦轰然倒塌,留下一张A股历史上金额巨大的罚单与即将退市的残局。

2025年11月25日,*ST东通(300379)公告宣布,因财务造假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自11月26日起停牌。

这家曾经的“中间件第一股”,在经历连续四年财务造假、欺诈发行后,终于走向了资本市场的终点站。

此次停牌,标志着*ST东通成为2025年又一家因重大违法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也揭开了一起贯穿2019至2022年、涉及虚增收入数亿元的财务造假案。

高额罚单背后的财务骗局

北京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揭示了*ST东通触目惊心的违法事实。公司2019年至2022年年度报告均存在虚假记载,其2022年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构成欺诈发行。

这张罚单金额高达2.29亿元,创下近年来A股市场处罚力度的新高。

造假的核心来源于*ST东通2018年收购的全资子公司泰策科技。2019年至2022年期间,公司通过泰策科技虚构业务、提前确认收入等方式系统性虚增收入与利润。

数据显示,*ST东通2019年至2022年分别虚增收入6145.10万元、8485.06万元、12,550.58万元、16,052.95万元,分别占当期披露营业收入的12.29%、13.25%、14.54%、17.68%。

更触目惊心的是利润造假比例——2019年至2022年分别虚增利润5222.79万元、5877.42万元、7948.22万元、12,369.20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34.11%、22.72%、30.35%、219.43%。

2022年虚增利润规模已超过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两倍,这意味着若不造假,公司当年财报本应显示严重亏损。

22亿募资背后的欺诈发行

财务造假只是*ST东通违法行为的冰山一角,更为严重的是其欺诈发行行为。

2022年,*ST东通启动了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计划,最终发行1.06亿股,募集资金总额高达22亿元。

然而,这些募集说明书中引用了公司2019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中包含虚假数据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财务信息。

换言之,*ST东通凭借连续三年的造假数据,成功从资本市场“骗”得了22亿元资金。

这一定增项目也因此成为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2.29亿罚单与市场禁入

面对*ST东通如此严重的违法行为,监管部门展现了绝不姑息的坚决态度。

公司被处以2.29亿元的高额罚款。这一数字在A股历史上颇为罕见,彰显了监管对财务造假和欺诈发行行为的“零容忍”决心。

作为*ST东通时任董事长、总经理和实际控制人,黄永军被视为案件的核心人物。证监会查明,黄永军“明知并放任、默许公司虚增收入、利润,为泰策科技虚构业务提供资金支持”。

除了对黄永军处以罚款外,还对其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这意味着这位曾经的上市公司掌舵人,在未来十年内将远离他亲手推向深渊的资本市场。

包括时任董事、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徐少璞在内的其他7名责任人也收到合计4400万元的罚单,形成了从实控人到具体操盘手的全链条追责。

违法事实的确凿认定

在听证和陈述申辩环节,*ST东通及相关责任人试图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

*ST东通与黄永军均辩称,“案涉违法行为是泰策科技原股东及管理团队所为,东方通没有主观过错”。

黄永军还声称,“不知悉虚增收入、利润事项,没有为泰策科技虚构业务提供资金支持,不构成组织、指使从事案涉违法行为”。

徐少璞、齐红等则均表示“不知悉虚增收入、利润事项,没有财务造假的动机”。

然而,这些辩解在证监会详实的证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调查结果显示,黄永军不仅明知造假行为,更在资金上为虚构业务提供支持。

监管最终没有采纳这些申辩意见,认定*ST东通及相关责任人构成了完整的信息披露违法与欺诈发行链条。

从停牌到终止上市的路径

随着《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ST东通的退市程序已正式启动。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相关规定,公司股票自2025年11月26日开市起停牌。

深交所将在此后就是否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事宜进行审议。若最终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公司股票将进入为期15个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交易,并在退市整理期届满后予以摘牌,终止上市。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面临严重的退市风险,*ST东通股价在11月却出现连续涨停的异常波动。

这种“末日狂欢”式的炒作,无疑将更多不明真相的投资者拖入了泥潭。

保荐机构的勤勉尽责之问

*ST东通案件还暴露出中介机构勤勉尽责不到位的问题。

第一创业作为*ST东通2022年定增项目的保荐机构,其指定的两名保代未能审慎核查发行人高管涉案情况,未及时发现并督促披露重大信息,最终被深交所出具警示函。

中介机构本是资本市场的“看门人”,但在*ST东通案例中,这道重要防线显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使得一场涉及22亿元的定增骗局得以顺利实施。

随着退市钟声敲响,*ST东通案例几乎涵盖了上市公司违法行为的全部特征,也为那些试图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欺骗市场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监管的“零容忍”政策正在重塑资本市场生态,任何挑战底线的行为都将面临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