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观|从“卖酒水”到“造生态”,成都3000余家酒吧开启融合转型之路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苹果版下载

  川观新闻记者郑茂瑜文/图

  “今年大家都负重前行,但成都酒吧的升级脚步从没停过。”11月18日傍晚,2025第二届中国(成都)酒吧产业生态大会上,成都市酒吧协会会长刘勇表示。这不仅是一次行业聚会,更是观察成都夜经济韧性与变革的窗口——当全国酒吧行业面临同质化严重、运营成本压力增大时,这座拥有3000余家酒吧的城市,正以“场景创新+数字赋能+生态协同”的融合创新,走出一条从“卖酒水”到“造生态”的转型之路。

  现状:3000余家门店背后的“规模与品质”双突围

  据成都酒吧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成都酒吧数量已突破3000家,非传统业态占比达35%,涵盖Homebar、Livehouse、精酿啤酒吧等多元类型,这一占比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背后是成都酒吧品质的集体跃升。

  美团发布的2025酒吧指南中,全国46城853家特色酒吧入选,其中,成都67家酒吧上榜,仅次于上海、北京,成为西部唯一跻身全国前三的城市。

  “以前客人选酒吧看‘有没有好酒’,现在看‘有没有好体验’。”荣获大会“成都最具烟火气酒鬼碰头地奖”的望川酒吧负责人介绍,该酒吧舍弃奢华装修,转而在墙上贴满顾客的手写便签,并设置共享酒柜,让客人“来了像回家”,这种“烟火气”让门店复购率持续提升。

  另一边,Groove嚎宅·R&BBar凭借“Live演唱+精准音效”的沉浸式体验,斩获年度“声临其境奖”,其负责人透露,周末时段客人平均停留时长超3小时,酒水点单量比传统酒吧高出不少。

  这种差异化竞争,正是成都酒吧产业的缩影。青岛啤酒作为上游供应商,在大会现场收获年度“最强守夜人奖”,其四川销售分公司夜场大区负责人唐维告诉记者,青岛啤酒推出多款优质产品,并通过渠道创新深度适配四川酒吧需求,期待与夜间经营者共创新增长。

  革新:三大转型让酒吧变成“社交生活平台”

  “靠低价促销吸引客人,现在根本行不通。”塘谣火塘民谣酒吧(简称塘谣)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塘谣所有门店已举办1500余场活动,单店每周至少举办3场活动,从春日“民谣踏青季”到秋日“篝火弹唱夜”,再到“歌手1V1内战”,一系列活动让门店客流环比增长60%。“我们还为年消费超10万元的‘王者级会员’开设‘开放麦专场’,允许非专业歌手上台演唱,仅这一项服务就创收16万元。”

  “活动创新只是表象,核心是把酒吧从‘饮酒场景’变成‘社交生活平台’。”该负责人道出了成都酒吧业态转型的第一个方向:体验为王。

  在大会现场,微喵科技展示的“AI歌词屏”引发关注,系统能实时同步歌手演唱内容,无论原唱还是改编,歌词都能无延迟显示在大屏上,带动客人合唱率提升80%。

  “以前客人低头刷手机,现在跟着歌词互动,酒水点单量自然上涨。”成都腾木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营销官王业红介绍,其智能收银系统还能为酒吧绘制“消费者画像”,比如给偏好啤酒的客人推送青岛啤酒买一赠一活动,帮助塘谣唤醒了7万—8万的“睡眠会员”(会员总数13.8万)。如今,微喵科技已在新加坡、泰国等地布局海外系统,为成都酒吧“出海”铺路,“有位老板准备去曼谷开Livehouse,我们的多语言收银系统和本地支付对接已经做好了。”王业红说。

  数字化赋能,则是第二大转型方向。美团数据显示,全国超70%交易增长显著的酒吧,都做足了“线上功课”——完善门店详情、发布活动短视频、开通线上订座。

  “以前客人到店才选座,现在提前在美团选好位置、点好酒,商务宴请特别有面。”一位清吧经营者透露,线上订座服务让门店翻台率提升25%。

  产品端的“微醺化+地域化”,则是第三个转型方向。CBNData《2024年轻人群酒水消费趋势报告》的数据显示,90后、00后消费者中,63%更倾向于选择低度微醺酒。针对这一现状,成都酒吧纷纷推出“果味精酿”“草本特调”,甚至将郫县豆瓣、青城山绿茶融入酒品。大会现场,觅山、艾小喜、元气森林等品牌亮相,瞄准低度微醺业态,吸引不少酒吧经营者前来打卡尝试。

  价值:酒吧成为夜经济“连接器”,激活千亿消费市场

  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约60%的国内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在旅游人均消费贡献方面,夜间消费是白天消费的3倍。其中,酒吧可以说是夜经济的“毛细血管”——串联起餐饮、文旅、零售等多个领域,形成“夜间消费生态圈”。

  最直观的是“酒吧+餐饮”的融合。中国西部首届精酿啤酒节期间,80余家全国知名精酿厂牌、40余家特色美食集中亮相,川味辣卤、西式小食、德式香肠、意式披萨等多样餐品为不同酒款量身搭配“佐酒佳肴”,给参与者带来一场味蕾的双重享受。

  “酒吧+文旅”的联动更为丰富:夜游锦江项目今年与春熙路、兰桂坊、望平街等知名潮饮商区进行联动合作,游客乘船欣赏夜景后可到沿街的酒吧品尝特调饮品。

  “以前游客到成都只知道逛宽窄巷子、锦里等,现在还会特意去Livehouse看演出、去精酿啤酒吧体验集章打卡。”刘勇告诉记者。

  在城市品牌层面,酒吧已成为成都“烟火气”与“国际范”的代名词——抖音“成都酒吧”话题播放量达16.7亿次,不少外地游客称“来成都不泡一次酒吧,就像没体验过这里的夜生活”。

  从塘谣的活动创新,到微喵科技的技术赋能,再到青岛啤酒的产品定制,成都酒吧产业已跳出“单打独斗”的模式,进入“生态共赢”的新周期:不依赖单一业态,而是通过“场景+数字+供应链”的组合,适配差异化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