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突然!一个季度暴亏112亿,李彦宏的AI救不了百度?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苹果版下载

  来源:飞瞰财金

  01

  一个季度亏了112亿

  11月18日晚,百度发布2025年三季度财报。

  前三季度百度营收963亿元,同比下滑2.7%。这部分下滑几乎全部归因于第三季度——总营收312亿元,同比下滑7.1%。

  比营收下滑更大的是利润跳水。2025年前三季度,百度归母净利润为38亿元,同比下滑79.5%。具体到三季度,百度在这一个季度亏损了大约112亿元,直接把前三季度的利润拖垮。

  作为公司核心收入来源的在线营销业务,2025年第三季度收入为153亿元,同比下降18%。

  然而百度想让你看到的,是另一组数字:

  AI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50%!AI云收入同比增长33%!AI原生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62%!萝卜快跑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达310万,同比增长212%!

  乍一看,冰与火交织,旧业务在衰退,新业务在狂飙。这不正是转型期企业应有的样子吗?

  但魔鬼藏在细节里。

  百度首次披露AI业务收入,50%的增速确实亮眼,但绝对值太小,总额约54亿元,其中AI应用收入为26亿元、AI原生营销服务收入为28亿元。相比百度第三季度总营收312亿元,AI占比仅17%左右,根本无力抵消核心业务的颓势。

  哪怕算上云服务的42亿元,占比也达不到四分之一,难以实现新旧动能替换。

  何况这些收入有多少是真正的市场化收入?有多少是内部结算?有多少是一次性项目收入?又有多少是可持续的订阅收入?

  比如云收入中,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的订阅收入同比增长128%。这说明,AI业务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云服务等算力基础设施的增长,而不是真正的应用落地。

  换句话说,百度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左手买右手的算力,然后告诉你:看我AI收入增长多快!

  事实上,回溯近几年百度的业绩走势,其早已遭遇明显的增长瓶颈。

  2021年,百度营收尚能维持1245亿元,归母净利润160亿元;2022年的营收便下降到1237亿元;2023年微增至1345.98元,2024年营收再度下降至1331.25亿元;到了2025年前三季度,不仅营收出现同比下滑,净利润更是近乎腰斩再腰斩。

  放在中国互联网行业过去五年的狂飙突进中看,其颓势显得更为扎眼:腾讯营收从4820亿元涨到2024年的6602亿元,阿里从7173亿元到9963亿元,字节跳动更是从千亿规模跃升至2024年的超万亿营收。百度的原地踏步本身就是一种倒退。

  百度的股价表现同样惨不忍睹,从2021年最高点的354.82美元/股,跌至如今的不足120美元/股,跌掉近七成,市值仅剩约400亿美元,合人民币约3000亿元。

  而曾经的BAT战友们早已绝尘而去:

  腾讯当前市值5.72万亿元,是百度的18.6倍;

  阿里市值2.99万亿元,是百度的9.7倍;

  就连未上市的字节跳动,最新估值也达到2.3万亿元,是百度市值的7.5倍,百度成为原BAT中唯一掉队万亿俱乐部的成员,甚至被快手等后起之秀逼近。

  02

  AI难成救命稻草?

  面对业绩增长的焦虑,很早李彦宏就选择了一条激进的路——ALL in AI。他在多个场合强调:“像百度这样把智能体作为最重要战略方向的公司并不多。”

  不过换一个角度,也许这是因为其他大厂都有自己根深蒂固或势头很猛的核心业务:

  字节跳动有抖音、Tiktok,日活超过10亿,广告收入像印钞机;

  腾讯有微信、王者荣耀,社交和游戏构筑了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阿里有淘宝、天猫,电商基本盘稳如泰山;

  华为有手机、鸿蒙,硬件+系统的生态闭环正在形成。

  它们都在做AI,但AI只是锦上添花,是核心业务的延伸。而百度呢?它把AI当成了救命稻草,因为只有AI能讲出新故事,能撑起新估值。

  问题在于,AI真的能救百度吗?让我们看看百度AI的三驾马车:

  第一驾,云服务。2025年第三季度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33%。看起来不错,但竞争对手阿里云在2025年二季度,收入同比大涨26%至333.98亿元,盘子已经是百度的7.6倍。

  第二驾:AI原生营销服务,其中的代表就是慧播星数字人。李彦宏在世界大会上把它吹得天花乱坠,结果现场连麦都失败。而且AI 原生营销增长虽然强劲,但这有一个关键背景,就是传统广告业务向AI原生广告迁移,大模型的“生成式投放”开始替代传统搜索广告链。所以这块业务的增速,有一部分是把老业务重新包装到“AI”里,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增量。

  第三驾:AI应用,包括文心一言、百度文库、慧播星数字人等。第三季度收入26亿元,同比仅增长6%。对比一下,2025年10月,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调用量达30万亿,较2023年同期增长253倍。腾讯元宝日活跃用户(DAU)在2025年2月至3月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增长超20倍,月活跃用户(MAU)同比增长55.2%。百度这个增速,在互联网行业简直拿不出手。现在的百度文心,下载量只有豆包的零头。

  最尴尬的是自动驾驶萝卜快跑。第三季度全球出行服务次数310万,同比增长212%。数据很亮眼,但商业化遥遥无期。还得面临众多“友商”的围追堵截。比如小马智行,在全球范围内的自动驾驶测试总里程已突破4500万公里,并在不少国家持有牌照,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领域的小鹏、比亚迪等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不断发力的同时,也在研究无人驾驶出租。

  百度的没落从来不是战略问题,而是执行问题。

  李彦宏的战略眼光不可谓不准。早在2016年,他就提出ALL in AI,比ChatGPT带火的AI热潮早了整整六年。他重金投入芯片(昆仑)、集成框架(飞桨)、大模型(文心一言),构建了全栈AI能力。

  从布局上看,百度几乎没有短板,但为什么就是做不好?核心在于百度已失去了产品能力。

  曾几何时,百度也是产品驱动型公司:贴吧、知道、百科、地图,每一个都曾是国民级应用。结果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一个爆款都没做出来,外卖、糯米、91助手,买一笔亏一笔,短视频、直播、社区团购,则每一步都慢半拍。

  或许百度太想证明自己还是一家技术公司,却忘了自己首先得是一家产品公司。技术上可以投入再多,但产品如果没人用,一切等于零。

  比方说字节跳动,技术不一定比百度强,但产品能力碾压。抖音、今日头条、剪映、飞书,每一个都直击用户痛点。腾讯更不用说,微信的极致体验,靠的是张小龙的产品哲学,而不是技术堆砌。

  百度呢?它把AI当成技术来卖,却忘了用户要的是解决方案。文心一言能写诗作画,但用户问个实际问题,它的短板立马显现。萝卜快跑技术先进,但乘客打不到车,体验还不如滴滴。慧播星数字人数据漂亮,但现场连麦都搞不定。

  种种错位导致百度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越焦虑,越投入;越投入,越要看到成果;越要成果,越拔苗助长;越拔苗助长,产品体验越差;体验越差,用户越流失;用户越流失,越焦虑。

  03

  东山再起还是慢性死亡?

  有些公司衰落,是轰然倒塌;有些公司衰落,是慢性死亡;也有少数公司得以触底反弹,东山再起。百度会是哪一类呢?

  回顾来看,2016年是百度的一个转折点。

  那一年,21岁的大学生魏则西因相信百度搜索推荐的“生物免疫疗法”,花费20多万治疗后在遗憾中去世。事件引发全国震动,百度陷入史上最严重的舆论危机。财报显示,2016年二季度,百度净收入同比下降34%,从上年同期的36.6亿元降至24.1亿元,创下上市以来最大季度降幅。

  信任一旦崩塌,重建谈何容易?

  魏则西事件后,国家出台《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对医疗广告进行严格限制。百度的摇钱树——医疗广告业务遭受重创。更严重的是,苦百度搜索久矣的用户,开始用脚投票。

  从2016年到2024年,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的份额从超过80%一路下滑,据Statcounter数据显示,2025年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手机端)虽仍排名第一,但市场份额已经掉到58.6%。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微信搜一搜月活已经超过7亿;抖音视频搜索日活用户6亿;小红书平台日均搜索量已突破6亿次。

  新生代用户,很少会打开百度。00后、05后、乃至未来的10后,这批新时代网民的认知里根本没有“百度一下”这个概念。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是短视频、社交媒体、垂直社区。当他们正在成长为主流用户,百度该怎么办?

  百度的用户体验极其糟糕,搜一个问题最先看到的不是想要的答案,先蹦出来的是广告,再来是百家号软文,接着是百度系产品闭环内容,真正有价值的结果,常常淹没在这些“百度想让你看到”的内容背后。

  可能百度也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2025年,百度搜索全面AI化,搜索结果页中AI生成内容占比从4月的35%提升至7月的64%。但用户的反馈是:搜索质量更差了。

  “建议取消 AI回答,避免误信”。

  体验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又形成一个新的恶性循环:用户流失-广告主减少-收入下滑-投入减少-体验更差-用户进一步流失。

  有人说,可以靠B端业务活下去。但问题是,没有C端用户的支持,B端业务又能走多远?广告主为什么要在一个没有流量的平台投钱?企业为什么要用一个没有生态的云服务?

  百度,很可能正在重蹈雅虎的覆辙。

  当年的雅虎,也是搜索之王,也是广告巨头,也是技术领先。但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掉队,在社区化转型中失败,最终以48亿美元卖身Verizon,成为科技史上的一个沉重的注脚。

  今天的百度,路径何其相似。

  李彦宏很努力,他每天早晨5:00被机会叫醒,亲自抓AI战略,在内部推动变革,在外部不遗余力地宣传。但有时候,努力并不能改变命运。

  因为百度的问题,不是李彦宏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组织的问题。

  如今的李彦宏,可能会想起2016年他在内部信的标题:“用户至上,牺牲收入在所不惜。”

  九年过去了,收入还有,用户却走了不少。

  他可能也会想起2000年回国创业的那个冬天,他和徐勇制定了明确目标——研制出最先进、最优秀的中文网络搜索引擎。

  二十五年过去了,搜索引擎还在,但世界已经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