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人口大市,被外地品牌“喝空”了?

小小MT4 来源:互联网 °C 栏目:MT4苹果版下载
  • 临沂白酒市场的“二八现象”是否会进一步加剧,本地品牌如何突围?

    临沂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鲁酒在品牌意识、运营策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

  文|唐洪涛

  你知道山东第一人口大市是哪里吗?

  或许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GDP规模位列全省前列的青岛或济南。然而,正确答案却是临沂——截至2024年末,临沂市常住人口为1084.84万人,户籍人口约1200万人,远超青岛(1070万人)和济南(920万人)。

  临沂还是一个白酒消费大市。淘宝数据曾公布全国白酒消费最多的城市TOP10,山东城市占据5席,临沂位列第一。

  但在与当地酒类厂商对话中,云酒头条发现,当地白酒市场正面临“被喝空”的困境。

  这并非指酒不够喝,而是在庞大的人口和市场空间下,临沂白酒消费市场几乎全被外来品牌占据,本地品牌合计份额不足三成,面临前者在资本、渠道与品牌势能等多方面的竞争,市场几乎被外来品牌“一饮而尽”。

  反思与变革,也正从这里开始。

  现状:二八分化,“马太效应”明显

  临沂白酒市场很大,在山东各地市中排在前列;但又很小,小到本地品牌只占两到三成份额,唱主角的是外来品牌。

  云酒头条调研发现,当地一是以低度浓香型为主;二是包容性强,各路品牌都能分得一杯羹;三是聚焦性突出,“马太效应”显著——全国性名酒风光无限。

  这其中,泸州老窖是“主角”,年销售额达13亿至14亿元;贵州茅台紧随其后,约10亿元;五粮液约5亿元。此外,汾酒、洋河、古井贡、剑南春、郎酒、习酒今世缘舍得、牛栏山等也都有不俗表现。

  这与临沂的城市特质密切相关。

  临沂是一座“商”城,也是北方重要的商贸批发中心。当地拥有136处专业批发市场、154万户市场主体、100万商贸物流从业人员,商品涵盖6万个品类、600多万种。浓厚的商业氛围带来高频商务聚餐,支撑起庞大的餐饮端用酒需求。

  临沂还是“中国物流之都”。发达的物流网络在服务小商品批发的同时,形成了“市场+物流”共生模式,极大便利了酒水流通,全国名酒因此纷纷涌入。

  以今世缘为例。去年,今世缘在临沂举办国缘V3新品发布会并明确表示:“公司外埠市场重点在山东,山东市场重点在临沂。”

  目前,今世缘省外市场营收占比仅约10%,远低于其他名酒动辄50%以上的水平。因此,在省外扩张战略中,今世缘除了依托江苏辐射上海、浙江,更着力打开山东等北方市场。而临沂凭借市场容量大、包容性强,成为其重中之重。2023年今世缘在临沂销售额1200万元,2024年已增至6000万元,并向亿级规模发起冲刺。

  相比之下,本地品牌声量微弱。2019年,临沂曾评出白酒“六朵金花”——兰陵、贵人道、温和、蒙山、沂蒙山、沂州府(2022年新增李九十,形成“6+1”格局)。目前兰陵年销售额超5亿元,贵人道、温和在3亿至4亿元左右。

  困境:价格、渠道与品牌力三重枷锁

  在临沂,外来品牌与本地品牌看似混战,实则泾渭分明。

  • 价格带

  调研显示,政务宴请集中在500至600元区间,宴席主流价位在200至250元,民用整箱酒多为400至600元,光瓶酒则以20元左右为主。

  这一格局对外来品牌极为有利。例如,泸州老窖的窖龄30、百年窖龄在宴席市场很受欢迎;本地品牌则多集中在百元价格带,一整箱酒售价约600元,仅相当于一瓶国缘V3的价格,劣势明显。李九十虽尝试切入中高端,但仍难与全国性名酒分庭抗礼。

  • 渠道

  本地品牌主要依赖传统流通渠道,外来品牌则主攻团购,策略截然不同。

  在高铁站、公交站、大型商贸中心等人流密集区域,兰陵、贵人道、温和的广告随处可见。温和酒业还将品牌与本地美食绑定:“喝温和大王,吃临沂炒鸡,绝配!”

  外来品牌则另辟蹊径。今世缘在临沂采取“三步走”策略:先在小圈层推广饮用,再培育核心终端,最后进入常规流通渠道。市场负责人李健认为,这种做法稳扎稳打,能形成“多向奔赴”。

  不少当地经销商向云酒头条反馈,渠道对本地品牌的代理意愿减退并非偶然:一方面,本地品牌知名度不高,代理需投入更多成本和精力;另一方面,本地品牌在三区九县分别招商,铺货分散,外埠名酒则通常只设一名总代理,运作接近“半直营”,经销商自主权大。

  此外也有经销商分析,二者目标客群也有显著差异,本地品牌面向大众消费,外来品牌则聚焦政商高端人群,其背后则对应不同的增量空间。

  反思:鲁酒振兴,先跨“意识鸿沟”

  临沂白酒市场的“二八现象”是否会进一步加剧,本地品牌如何突围?

  所幸,部分本地品牌已开始主动求变。

  兰陵酒业打造文化IP,将品牌与兰陵文化、诗词艺术深度融合,强化“中华第一历史文化名酒”定位;通过兰陵老酒线上展、封藏节等活动,构建情感联结;同时布局微博、抖音、电商平台及直播,传播品牌故事,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扩大影响力。

  温和酒业则从渠道驱动转向圈层运营。如重视意见领袖口碑,推动“把喝酒大户培养为卖酒大户”,开展分行业、分圈层营销;加强与地方实力大商合作;并探索工业旅游和体验式营销,提升消费者认同。

  然而,能如此主动革新的本地酒企仍是少数。

  “老板的高度有多高,市场就能做到多大。”在山东酒优盟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金贵看来,鲁酒以民企为主,普遍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现代企业制度缺失。企业发展方向、经营策略往往由老板一人拍板,且往往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导致品牌投入不足、渠道建设滞后、人才流失严重,企业难以突破区域壁垒,更无法应对名酒的步步紧逼。

  临沂市工商联糖酒食品总会秘书长李永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坦言“山东酒企的品牌高度不够”。他认为,大多数鲁酒企业缺乏清晰的品牌战略,广告投入少、价格带偏低,营收持续承压。有的企业虽意识到问题,曾投入千万元广告费试图突围,却因产品定位模糊而收效甚微。

  他建议,品牌力的构建并非一年两年之功,也不能仅靠广告轰炸。企业需在品牌意识、运营策略、管理能力等方面系统提升,从意识革新入手,结合文化赋能与渠道创新,逐步重建与消费者的心智链接

  当前酒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机遇与挑战并存,鲁酒亦不例外。

  “山东第一人口大市”临沂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鲁酒在品牌意识、运营策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唯有打破思维定式,重塑品牌价值,方能找回鲁酒的辉煌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