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权“大甩卖”!背后股东多涉房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苹果版下载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

  这些银行自身抗风险能力弱,资产质量堪忧。

  中房报记者 许倩丨北京报道

  曾被资本竞逐的银行股权,如今成了被频频抛售的“烫手山芋”,甚至折价也无人接盘。仔细查看这些股权的来源,一幅房地产下行压力向金融领域传导的风险图景,清晰浮现。

  近期,阿里司法拍卖平台信息显示,广东华兴银行有6笔合计3.9亿股股权将分别于11月24日、12月12日进行拍卖,拍卖价合计4.49亿元,对应评估总价7.42亿元,折价率约6折。

  这些标的物权利人为该行第二大股东上海升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升龙投资”),截至记者发稿0人报名。这并不是升龙投资首次拍卖广东华兴银行股权,此前已进行过多次拍卖,均因无人报名而流拍。

  而去年,广东华兴银行还遭到第一大股东侨鑫集团以及第三大股东勤诚达控股公司的抛售,这三大股东均是房地产企业,合计持股超40%。

  记者统计发现,在阿里司法拍卖平台上,正在挂牌中的涉及银行股权拍卖的公告超450例;若再加上已结束(大部分流拍)的银行股权拍卖案例,今年挂牌量超过2000例。被拍卖的绝大多数是中小银行的股权,尤其是农商行、城商行、村镇银行。

  “这些银行自身抗风险能力弱,资产质量堪忧。”一位金融业人士称,其中被拍卖的股权,很大部分来自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或股东的抵债资产。当企业自身难保时,其持有的银行股权便面临被法院强制执行拍卖。这本身就传递出一个信号,这些股权背后的原持有者已回天乏术,相关资产质量可能存疑。

  ━━━━

  从“银行梦”到“脆弱的同盟”

  曾几何时,地产行业的重资产属性催生了无数房企的银行梦。有分析称,房企入股银行主要基于三个考量:分散经营风险、打通融资渠道以获得便利,以及获取稳健的投资回报。

  这段梦想的缩影,如今正面临现实的考验。

  现年76岁的周泽荣,已担任广东华兴银行董事长14年,他同时也是侨鑫集团的掌舵人。广东华兴银行股权结构显示,其共有十大股东,其中前三大股东侨鑫集团、升龙投资、勤诚达控股,分别持股20%、12.5%、10%,均为民营房企。

  其中,侨鑫集团成立于1995年,其投资的广州外商活动中心和广州国际贸易中心曾是广州标志性建筑;升龙投资和深圳勤诚达此前均是城市旧改大户。

  2008年,侨鑫集团成为濒临破产的汕头商业银行的重组牵头人,并最终以10亿元出资成为重组后的广东华兴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0%。2011年8月,汕头商业银行重组成为广东华兴银行。重组之初,除侨鑫集团,华兴银行的投资团队还包括北京盛世达投资、升龙投资和哈尔滨银行,北京盛世达投资亦涉足房地产行业。

  2017年7月,勤诚达控股以15.2亿元受让哈尔滨银行转让的8亿股华兴银行股份,成为其第三大股东。这种深度捆绑房地产行业的股权结构,在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后,逐渐显露出风险隐患。

  如今,危机已然浮现:升龙投资、勤诚达控股所持华兴银行股份已悉数冻结,其中升龙投资所持10亿股股权中半数被质押,勤诚达控股所持8亿股份中49%被质押,这些被质押股份占华兴银行总股本的11.15%。

  陷入资金困境的升龙投资及勤诚达控股,均已成为被执行人、被限制高消费,其所持部分华兴银行股权已成为被执行标的,陆续被相关法院推向拍卖平台。

  自2023年12月起,升龙投资持有的华兴银行1.5亿股股权首次拍卖,起拍价3.76亿元,较评估价折价15%;去年4月、7月,该笔股权历经两次降价拍卖,始终无人问津。今年8月、9月,升龙投资持有的华兴银行更多股权被拍卖,同样无人报名。

  一位房地产观察人士认为,股权流拍的背后,反映了市场对华兴银行过度依赖房地产业务的担忧,而房地产行业一直处于下行周期。根据2023年年报,华兴银行的第二大贷款行业正是房地产业。截至2023年末,该行房地产业贷款金额338.14亿元,占总贷款的14.85%,截至2024年末,这一比例仍达14%以上。

  华兴银行还在多个平台大量拍卖和转让不良资产债权,部分折扣低至4~5折,由此亦引发市场对其信贷资产质量的担忧。2024年末,该行资产总额虽增长,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下滑0.49%和5.56%,不良贷款资产率为1.53%。

  中诚信国际在华兴银行评级报告中称,2023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华兴银行个别房地产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客户资金链相对紧张,导致该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承压。报告提醒,该行在房地产行业存在风险敞口,部分存量资产风险已经暴露。

  记者就相关问题致电华兴银行,但电话始终未能接通,邮件也未收到回复。

  ━━━━

  持股退潮,遭遇大面积流拍

  华兴银行房企股东的困境,仅仅是区域银行股权转让市场遇冷的一个切片。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数千笔银行股权在各大产权交易平台挂牌转让,其中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占据了绝大多数。交易背后,折射出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对金融系统带来的冲击波。

  记者注意到,这些被抛售的银行股权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单笔体量相对较小,难以吸引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且卖家多为民营企业、自然人或实业投资公司,这些股东自身正面临经济周期下的流动性压力,出售金融资产成为其回笼资金最直接的方式。

  京东司法拍卖平台信息显示,内蒙古银行1.8亿股股权将于12月8日公开拍卖,起拍价2.69亿元。该笔股权由包头市恒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约占该行总股本的3.16%。值得注意的是,该笔股权今年8月份就曾挂牌,最后因无人问津而流拍。

  作为内蒙古银行第三大股东,包头市恒通(集团)持股比例达5.65%。这家成立于1996年的企业,创始人为昔日百亿富豪张秀根,业务横跨房地产开发与汽车生产销售。如今,该企业已深陷多重困境,被列为被执行人、失信被执行人,被限制高消费。

  几乎同期,九江银行也面临股权被处置的情况。其第七大内资股股东所持股权被挂牌拍卖,评估价与起拍价均为5.13亿元。而在不久前,该行第八大股东持有的4165万股权已遭遇流拍。

  此次被拍卖的是均和(厦门)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九江银行4461.3万股内资股(占其持股的51.5%),由山东省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处置,定于12月5日开拍。以起拍价计算,该笔股权单价为11.5元/股,虽与上半年末每股净资产基本持平,但仍难激发市场兴趣。

  均和(厦门)成立于2008年,由上海均和集团全资控股,业务版图曾拓展至全球贸易、金融服务、地产开发等领域。该公司刚以359.9亿元营业收入,位列2024年福建省民营企业百强第12名,其实际控制人何旗也曾是胡润富豪榜的常客。然而,今年初还以百亿元财富上榜的何旗,数月前已被传出公司“爆雷”、本人处于失联状态。

  这些被接连摆上货架的银行股权,并非无声退出。每一次的流拍,都是市场投下的明确不信任票。潜在买家望而却步的,不仅是股权本身的折价,更是其背后交织的多重风险——股东自身的经营危机、区域银行的资产质量隐忧,以及房地产与金融深度捆绑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