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中国各行业不变价GDP当季同比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从数据上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行业的分化。疫情期间各行业受扰动较大,我们暂且将其忽略。对疫情后(即2023年起)行业季度数据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速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是中国经济的“千帆万木”。“房地产业”增速长期处于最后一名,并且拖累“建筑业”增速逐年走低,终于在今年6月,“建筑业”成为中国行业增速最后一名,并且出现负增长。“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就是中国经济的“沉舟病树”。
身处建筑业之中,我们对于行业当前之“困”和未来之“迷”有深切的感受;站在“十四五”“十五五”交替的节点上,我们急切地想要寻求出路。不过,在落子之前,首先应当看清棋局大势。
—1—
解构行业迷局
▌1. 看表象:行业生命周期从成长期转换至成熟期
对于建筑业当前的情况与未来形势的判断,“行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应用最广泛的。
图2 建筑业GDP不变价历年同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观察21世纪以来建筑业GDP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筑业生命周期脉络。2000年-2010年是建筑业快速成长的时期,建筑业增速不断创下新高,并在2009年达到顶峰。2010年后建筑业增速开始下行,标志着建筑业逐渐滑入成熟期。进入“十四五”后,尽管疫情后的复工带来了一个小高潮,行业成熟期的特征却在不断加深。
应对行业成熟期阶段不断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行业生命周期理论”给我们的策略建议是“专注于降低成本和市场开发”,意在通过低成本竞争策略和广泛且细致的市场触角获取尽可能多的订单,让企业“活下去”。业内普遍也是这么做的,为了降低成本,公司做了优化组织、优化人员、提高商务能力等等多方面努力;为了拓展市场,已经将市场经营机构布局到了全球。
然而做了这么多努力,回过头来却发现企业依然在为“苟活”而奋斗,这是为什么?难道这就是成熟期行业里企业的宿命?建筑企业能做的就只有像20世纪90年代的家电企业一样拼命“卷”价格,盼望着不知何时才能到来的“剩者为王”时刻吗?
▌2. 看本质:供求结构错配
我们不妨从更简单、也更加本质的经济学视角来审视当前建筑行业现状,运用最基础的需求与供给、总量与结构的思维对行业迷局进行解构,可以发现建筑业并不只是简单的产能过剩,而是供求结构错配导致的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稀缺。
从总量上看,过去建筑业的快速增长使业内企业形成了扩张规模的思维惯性。
图3 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Wind
由上文可知,建筑业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转换从2010年就开始了,而行业的产能扩张却一直持续到了2017年,导致行业供给过剩。
从结构上看,过去建筑业规模的扩张多为产能的简单复制,而非能力的纵向成长。
图4 总承包建筑业企业从业人数(人)
数据来源: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Wind
图5 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从业人数(人)
数据来源: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Wind
总承包企业中,特级企业产能在建筑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常年处于低位,到了2021年才首次超过二级企业。专业承包企业情况相对较好,在2013年一级企业产能成为第一,但二级企业产能在2020年才超过三级及以下企业产能。
数据结论与我们直观感受是相符的。EPC模式从2003年开始大力推广,发展到现在有几家企业敢说真正做到了设计-施工联动的价值创造?更不要说2011年才开始推广的BIM,以及近几年新兴的智能化、数字化了。
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稀缺的判断为业内企业如何爬出泥沼指了一条明路:出清落后产能,聚焦产能升级。掌握高端产能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帮助是巨大的,并且有成功案例:电建华东院是业内公认的BIM龙头,其当前处境即使不说是“滋润”,也远算不上“苟活”。
电建华东院在2006年就开始积累BIM技术,是国内最早一批探索BIM的企业。可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在2006年判断“BIM是建筑业的未来”很难么?国外在2000年就已经大力发展BIM技术了,国内企业在2006年决定探索BIM技术其实并不需要“神鬼莫测”的能力。而且,即使在2011年国家开始推广后再开始探索BIM技术,至今也有15年了,为什么现在能够真正发挥BIM价值的企业依然凤毛麟角?
可见,电建华东院的成功,其最核心的因素不在于起步早,也不在于对未来的判断,在于20年如一日的坚持,在于明确目标后对“卓越”持之以恒的追求,在于战略定力。
—2—
增强战略定力
凭借战略定力获得成功的案例不止电建华东院一个,实际上不论哪个行业,要成为标杆企业都一定需要有战略定力。
我们把视角拉回行业上,当前建筑业所展现的“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稀缺”特点并不是只有建筑业、钢铁、煤炭这类成熟行业独有的特质,即使是高速增长的行业也会出现,最近的例子就是新能源行业。
新能源行业非常火热,吸引了大量资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稀缺”的格局。比如光伏,主流的P型PERC电池技术严重过剩,库存积压,价格战激烈;而N型TOPCon、HJT、BC等高效技术供不应求,价格坚挺。再比如新能源车,智能化水平低、智驾系统不完善的产品价格战激烈;而智驾技术领先的产品拥有高水平的溢价。
行业形成“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稀缺”格局的理由非常简单:能在短期内快速形成的产能一定是低端产能,高端产能的形成一定需要长期积累。这也正是企业需要有战略定力的原因,如果企业频繁变动战略思路,不断地布局新领域,最后积累下来的一定是“多元化的低端产能”;只有坚持在某一固定领域投入,才能形成他人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再来看上文提到的光伏、新能源车,可以看到业内提供高端产能的公司都是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光伏行业中的通威股份、隆基绿能等企业均深耕20年以上,并且核心能力聚焦在某几类光伏产品上。新能源车行业的比亚迪从2008年就开始探索新能源车;华为成为智驾方案龙头更是依靠其积累了近40年的软件技术。
N型光伏是未来、智能驾驶是未来、BIM是未来、建筑智能化数字化是未来……这些都是行业共识,做出判断并不困难,也很难因此形成企业之间的差异。真正让企业竞争力出现显著分化的是有没有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
从反面来看,缺乏战略定力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企业缺乏战略定力的表现与散户炒股所犯的错误一模一样:追涨杀跌。
何为“追涨”?就是盲目追热点,这一点上文已经有详细的讨论了,因为追热点而投入形成的产能一定是低端产能,最终只有陷入价格战。
何为“杀跌”?就是热衷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建筑业内的案例数不胜数,很多企业的BIM应用停留在“翻模”,而不愿探索更具价值的正向BIM;装配式建筑停留在将传统现浇部分“预制化”,而不愿推动设计、生产、施工环节同步变革;绿色建筑停留在技术和产品的堆叠,而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环保与健康宜居的整体设计……行业外也有案例,最典型的就是“起大早赶晚集”的百度。百度在电商、外卖、短视频、AI大模型领域都是早期布局者,但均因为短期得不到高额回报而放弃。
—3—
结语
在“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替的关键节点,建筑业成为“沉舟病树”,我们也深陷迷局,但绝非无路可走,破局之道就在于战略定力。未来,建筑业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已是共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不难,真正的分化点在于企业能否持之以恒。迷局之中,战略定力不是选项,而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它让企业从“卷价格”的泥沼转向“拼价值”的蓝海,最终在“十五五”的棋局中落子无悔。
攀成德第九届“预见”年会,12月10-12日,我们在上海,期待您的到来。
向上滑动浏览更多论坛信息
预见2026
向前一步,每个选择都有代价
01
时间地点
论坛时间:2025年12月10-12日(周三-周五)
论坛地点:上海星河湾酒店(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都会路3799号)
02
参会联系
04
报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