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月刚经历过美元稳定币脱锚,多个加密货币被集体抛售的动荡后,近期,币圈再陷新一轮动荡。
一方面,又一稳定币脱锚,跌破1美元。另一方面,比特币在10月录得多年来首个10月下跌后,近几个月交易日又跌破10万美元大关。
稳定币脱锚、比特币大跌共振
上周,由Stable Labs发行的合成稳定币USDX严重偏离其1美元挂钩,一度暴跌至0.113美元。这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多个借贷平台紧急清算,借款利率一度飙升至惊人的800%。市场对相关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产生连锁反应的担忧加剧。
公开资料显示,USDX的发行方Stable Labs自称为“符合欧盟MiCA法规的稳定币和代币化资产发行商”。该公司曾在2024年宣布,以2.75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4500万美元的融资。但在USDX严重脱锚后,Stable Labs至今未作出任何公开回应,越发加剧了市场不确定性。
不过,多个主流DeFi协议已迅速采取行动。借贷协议Lista DAO与币安支持的去中心化交易所PancakeSwap相继发布声明,表示正在密切监控局势。其中,Lista DAO已发起紧急治理投票,寻求强制清算相关资产的授权。Lista DAO称,与Stable Labs有关联的主要借款方在其平台上的借款利率飙升,但并未出现任何还款活动。为应对危机,该协议已通过闪电贷执行清算,收回了超过290万枚USD1代币,试图控制风险敞口。PancakeSwap也对用户发出提醒,“我们的团队也已注意到涉及受影响金库的情况,并正在密切监控。请检查并监控您在PancakeSwap上涉及这些金库的头寸。”
与此同时,11月7日,比特币再度跌穿10万美元大关。10月的大规模清算及长期持有者的持续抛售令市场情绪极度脆弱抛售势头延续,11月4日,美国比特币和以太坊ETF合计净流出7.97亿美元。而自10月10日加密市场大规模清算以来,资金外流已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这导致比特币从11月1日约11万美元一路跌破10万美元关口。同期,以太坊从3900美元跌至3100美元,抹平今年以来的全部涨幅。加密货币市场自近期高点回调接近20%。10月中旬以来,比特币与以太坊的隐含波动率也同步走高,分别升至47%与70%,并保持在相对高位。
刚刚过去的10月,比特币也下跌近5%,终结了2018年以来在10月上涨的纪录。10月中旬短短数日,比特币就从12.6万美元历史高点暴跌至10.4万美元,引发史上最大规模清算事件。
OKX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次稳定币脱锚和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再度大跌这两件事其实都是连锁反应的结果。
“宏观上,11月初全球资本市场整体回调,日本、韩国创下新高的股市开始回落,美股盘前也普遍走低。同时,美联储释放出暂不急于降息的信号,导致市场对12月降息的预期降温,资金成本居高不下,风险资产承压。与此同时,比特币ETF出现大额净流出,显示机构资金短线避险。叠加美国政府停摆创下纪录、特朗普关税案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整体风险情绪趋于谨慎,成为比特币短期跌破10万美元的重要外部压力。”他称,“而USDX的脱锚,其实可以看作是这场市场波动中的‘次生危机’。USDX属于一种带有收益机制的稳定币,资金DeFi协议管理,背后依赖一套复杂的抵押资产与收益分配系统。11月6日一个名为Elixir的项目中,其稳定币deUSD因资金亏损而暴跌。受此影响,其他类似的收益型稳定币(包括 XUSD、USDX)也相继出现价格脱锚。尤其是USDX,由于部分资金池在黑客攻击和投资者恐慌抛售中受损,导致其价值一度大幅下跌。”
抗风险机制是核心议题
数字市场数据提供商Kaiko的高级研究分析师马卡西(Adam McCarthy)表示,加密货币在10月初追踪黄金和股票接近历史高位,但当不确定性今年首次真正冲击投资者时,投资者并未大规模重返比特币。近期的屡次暴跌提醒投资者,这一资产类别仍然非常狭窄,比特币和以太坊在15~20分钟内仍可能出现10%的回撤。
全球领先的加密货币做市商Wintermute的场外交易部门负责人奥斯塔维卡斯(Jake Ostrovskis)表示,市场参与者仍然犹豫不决,他们正在消化这一有史以来最大的清算事件。在对系统中可能仍然存在的特定脆弱性的持续猜测中,这种谨慎态度仍在持续。
赵伟告诉记者,短期来看,比特币的调整更多是宏观流动性收紧的反应,而非长期逻辑被破坏。市场在经历ETF资金撤离和避险情绪上升后,情绪回稳仍需时间。从中长期视角看,只要宏观流动性重新释放、降息周期启动,比特币仍有机会重拾上升趋势。目前市场已出现部分修复,后续交易者仍需关注宏观政策与资金流向,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稳定币方面,他表示,未来将呈现更明显的分化。传统法币储备型稳定币(如 USDT、USDC)短期风险相对可控,但算法型和收益型稳定币在这次事件后将面临更严峻的信任考验。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抵押透明度、协议安全性,以及是否具备真实储备支撑。长期来看,具备机构背书、实时审计机制与合规发行架构的稳定币项目,反而可能从中受益。
“这次事件也再次提醒所有交易者,应关注市场的联动性与风险集中度。宏观政策、ETF流动性、DeFi协议漏洞等看似不相关的因素,都可能在短时间内触发链式反应。只有保持严格的仓位管理与风险控制,才能在波动中稳健应对。对个人投资者而言,理解风险结构远比追逐高收益更重要。”他称。
对于稳定币前景以及未来改善方向,他称,稳定币不会因为一两次脱锚事件就失去意义。像 USDT、USDC这类由美元等真实资产支撑的稳定币,风险相对较低,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的储备和透明的托管机制。但USDX 这类“收益型”或“算法型”稳定币风险更高,它们通常通过抵押数字资产、算法机制或DeFi收益来维持价格,一旦市场剧烈波动或抵押资产缩水,就容易出现连锁脱锚。
不论如何,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稳定币,他强调,“抗风险机制”始终是核心议题。因为一旦稳定币不再稳定,可能会给整个交易市场带来流动性危机,并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市场波动。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