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策略优基基)
上周,上证指数在时隔十年之后,再次站上了4000点关口。回顾A股三十年的风雨历程,指数站上4000点以上的行情可谓屈指可数。前两轮分别发生在2007年和2015年,当时市场在突破4000点后,均持续上涨至6000点和5000点以上的高位区间。因此,这一次的强势回归,自然也引发了市场对未来慢牛行情及更大上涨空间的无限期待。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上多位知名的投资大佬却相继在此时此刻宣布“封盘”或“限购”。例如,宁泉资管的杨东将旗下产品进行封盘,暂停新资金的募集;睿远基金的陈光明也为已封盘的产品增加了限制老客户追加的条款。此外,公募端一些备受关注的明星基金,如诺安多策略、广发成长领航等,也在上周陆续宣布限购。
一边是市场对未来宽阔空间的憧憬,另一边却是资管大佬们的集体“降温”。投资者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矛盾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封盘或许并非行情的“终结点”。
参考历次牛市的情况可以发现,基金的批量限购往往出现在行情的中段,而非顶部。无论是2007年、2015年还是2020年的行情,在基金限购后,股市依然能够继续上涨。另一方面,从当前A股整体的风险溢价来看,其仍处于近十年来的中位数合理区间,这意味着市场远非大家想象中那么“贵”。此外,从行业涨跌幅分析,今年仅有少数行业热度超前,绝大部分权重板块的涨幅并未追上指数。这导致本轮牛市前期更多是结构极度分化的行情,市场整体温度远未达到过往高点时的狂热阶段。
那么,大佬们选择在此刻封盘,背后的深层考量究竟是什么?
01
第一,核心在于策略容量的限制
管理人是基于对投资人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保护而做出此举。尤其对于一些量化策略或行业主题投资的管理人,其投资标的和交易模式对资金规模有天然的上限。一味地募集新资金,必然会冲击原有持仓,损害老客户的利益。对于追求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而言,规模的盲目扩张若影响了业绩,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02
第二,是出于对投资者预期的管理。
在市场前期涨幅较大的背景下,新进资金的预期往往被拔得很高。如果短期市场无法快速复制前期的上涨行情,这部分“热钱”频繁的申赎行为会对基金规模的稳定性造成巨大冲击。因此,通过封盘来限制规模,也是主动降低投资者短期预期、引导资金理性入市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这一轮“封盘潮”恰恰是资管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它体现出,越来越多有良知的管理人正从追求短期规模的快感,转向基于产品长期稳健运作和与投资人利益深度绑定的维度进行考量。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
一方面,我们要逐步习惯“主动封盘”成为新常态。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在规模与业绩之间,坚定地选择后者。今年以来,已有多家稀缺策略的私募(如宽德、幻方等)及主动管理策略产品相继“闭门谢客”。
另一方面,对于投资者而言,更要懂得“珍惜当下”。 随着居民存款搬家的大趋势延续,大量资金涌入市场,那些不缺钱的管理人将愈发看重策略容量与业绩稳定性。这意味着,优质产品的额度将越来越稀缺。我们的经验是,许多真正优秀的好产品和稀缺策略,其额度往往非常有限,或只对特定渠道开放。因此,并非只有封盘的管理人才是好的,相反,那些我们目前还能买到、并且同样优秀的管理人,才是应该及时布局的“珍宝”,以免待到其封盘之时,徒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