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随着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我们的空间站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三年来,这个太空家园迎来送往了8艘神舟飞船,二十多名航天员在此生活、工作,一系列科研成果诞生。一起来回顾中国空间站的这三年。
梦天实验舱转位完成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2022年11月30日,翘盼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随后,“胜利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一起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
随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任务期间完成了四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3名航天员在舱内舱外密切协同,先后圆满完成了舱外扩展泵组安装、跨舱线缆安装接通、舱外载荷暴露平台支撑杆安装等任务。
中国空间站自建造以来,已有2名科学家作为载荷专家登上太空,分别是桂海潮和张洪章。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顺利奔赴天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桂海潮作为中国空间站的首位载荷专家登上太空。今年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张洪章成为第2位入驻空间站的载荷专家。
不断孕育科学梦想的“太空实验室”
中国空间站自在轨建造以来,凭借长期微重力、宇宙辐射等独特环境条件,已成为一座不断孕育科学梦想的“太空实验室”。
太空冶金方面,神舟二十航天员乘组利用中国空间站上的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填补了耐热材料动力学研究的空白。
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胡亮:为超高温材料在核工业、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的基础研究发挥重要作用。
太空种植方面,中国空间站先后种过水稻、拟南芥、樱桃番茄、小麦、甘薯等植物。其中,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站培养实验,而且还收获了再生稻,稻穗数目也超出了实验团队的预期,是国际上首次获得空间发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的种质资源。
太空养殖方面,一些体型较小的动物就担任起了空间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角色,它们也被称为“模式动物”。截至目前,进入中国空间站的“模式动物”已有秀丽隐杆线虫、斑马鱼、果蝇、涡虫等多个品种。神舟二十一号乘组携带的小鼠,将填补我国在空间站小型哺乳动物实验方面的空缺。
截至2024年12月1日,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近2吨科学物资,下行实验样品近百种,获取科学数据超过300TB,获得150多项专利,部分成果已实现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