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见闻
英伟达计划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而后者将“用这笔钱”买前者的芯片。这种“投钱给客户、客户再买自己产品”的模式,让华尔街开始担忧互联网泡沫是否会重演,“给客户贷款,和当年思科一样”。但看多者则认为这是英伟达巩固GPU市场主导地位、压制ASIC竞争的战略之举。
英伟达与OpenAI达成的1000亿美元投资协议正在华尔街掀起激烈争论。
9月24日,据路透报道的细节,这项交易的结构是英伟达向OpenAI投资最多1000亿美元换取无投票权股份,而后者将“用这笔钱”买前者的芯片,并计划部署至少10GW的英伟达系统。
这种“投钱给客户、客户再买自己产品”的“供应商融资”模式,在推动AI板块股价飙升的同时,也让一些市场资深人士感到不安。
他们警告称,这种模式与2000年科技泡沫破裂前一些公司的做法如出一辙,“给客户贷款,和当年思科一样”,可能隐藏着巨大风险。
然而,看多者却认为,这是英伟达巩固GPU市场主导地位、压制ASIC(专用集成电路)竞争的战略之举。
历史的回响:重演思科的“供应商融资”?
对于看空者而言,英伟达的这笔交易充满了历史的既视感。高盛Delta One交易主管Rich Privorotsky在其晨报中将此交易称为“循环引用?”,并直言这正是当年科技泡沫时期的一大特征。
他回顾道,当时思科、朗讯等电信设备制造商向其客户提供贷款或股权投资,客户再用这些资金回购设备。历史证明,这种模式的结局对所有参与者而言都“不怎么好”。
“……供应商融资是那个(科网泡沫)时代的一个特征,当时电信设备制造商(思科、朗讯、北电等)向客户提供贷款、股权投资或信用担保,然后客户用现金/信贷回购设备……可以这么说,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没有好结果。”
摩根大通技术交易员Meyer表达了类似观点,他指出,“当一家公司出钱让客户购买自己的商品时,这通常不是一个好兆头。”《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也评论道“这十分令人担忧”:
一家公司向另一家公司投资1000亿美元,这样它就可以购买“金主”生产的价值1000亿美元的芯片。欢迎来到人工智能的循环经济。
批评者认为,这无异于一种会计魔法,虽然严重性尚不及安然(Enron)事件,但随着关注度的提升,市场可能正接近一个临界点。
战略布局:巩固GPU霸权的长线叙事
尽管质疑声不断,但市场的看多方则从战略层面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读。他们认为,这并非简单的财务操作,而是英伟达巩固其市场霸主地位的关键一步。
摩根大通的Meyer在阐述看多观点时表示,此举与英伟达此前对CRWV/Lambda等公司的投资在原则上并无不同。这一交易向市场传递了一个强硬信号:如果你想获得芯片,现在就必须下单,否则可能无法获得供应。
更深层次的解读是,这笔交易被视为OpenAI对GPU技术路线的公开站队。看多者认为,这意味着OpenAI将减少或放弃使用定制化的ASIC芯片,从而巩固了GPU在AI竞赛中的“胜利者”地位,为英伟达的长期增长叙事增添了有力注脚。
惊人的能源账单:一个项目需十座核反应堆
除了交易结构本身,该项目庞大的规模也令市场震惊。根据计划,OpenAI将部署至少10吉瓦(GW)的英伟达系统。
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惊人的能源消耗。分析师Lawrence McDonald指出,美国核电站机组的平均容量约为1吉瓦,94个反应堆总容量97吉瓦。
这意味着,仅这一个项目所需的电力,就相当于10座核反应堆的发电总能力。
这一对比凸显了AI基础设施建设对全球能源供应的巨大挑战,也让投资者不得不将能源成本和基础设施的可行性,纳入评估AI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之中。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