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势银能链)
9月9日,国际氢能委员会(HydrogenCouncil)与麦肯锡公司联合发布《全球氢能指南》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00个清洁氢能项目趋于成熟,总投资额高达1100亿美元,仅过去一年就增加了350亿美元。过去五年间,氢能行业实现了显著的规模化发展,投资年增长率超过50%。当前承诺的总产能已超过600万吨/年,其中100万吨/年已投入运营。
报告坦言,氢能行业进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目前行业正经历“炒作周期”的调整:从2022-2023年的项目宣布热潮,转向更为理性的成熟阶段,这与太阳能、风能和电池行业的发展路径相似。2020年以来,全球已宣布的氢能项目超过1700个(增长7.5倍),但这些项目已进入行业淘汰阶段:过去18个月,公开宣布取消的项目超50个(另有更多项目未公开宣布暂停或取消)。
在公开取消的项目中,38%的开发商将政策与市场不确定性(包括监管不清晰)列为主要原因(如美国可再生氢能项目);27%的项目面临资金挑战(常与开发商或关键合作伙伴破产、资不抵债或执行能力不足相关)。考虑到短期内政策支持下的预期需求与项目储备中已宣布产能的差距,未来几年项目储备可能进一步“清理”与筛选。参考太阳能、风能行业的项目落地率,最终仅约1/10的宣布项目能投入运营。
风险较高的项目类型主要包括:美国可再生氢能项目(受近期监管变化影响)、欧洲部分可再生氢能项目(部分地区电力成本较高)、超大型(>500兆瓦)可再生氢能项目(需额外连接基础设施及大量承购协议)等。相比之下,低碳氢能项目平均规模更大,且开发商多有工业项目经验、项目宣布时承购市场视野更清晰,因此取消率可能更低。
报告称,当前,行业正形成以坚实商业可行性和日益明确的承购需求为基础的更强大、更可信的项目体系。包括已承诺项目在内,到2030年,当前供应端项目储备有望支撑总计900-1400万吨/年的产能。然而,这一产能的实际落地仍取决于需求端情况——只有获得购买协议的项目最终才能投入运营。
需求端是行业面临的下一个重大考验。目前,全球已锁定的约束性需求量约为360万吨/年。在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关键市场,若现有政策能有效实施与执行,到2030年清洁氢能需求总量有望达到800万吨/年。在中国、印度、加拿大及其他地区,若现有政策能有效实施与执行,预期新增需求达到200万吨/年。但若政策与投资未能及时落地,大部分供应端潜力将无法实现。
调研显示,趋于成熟的510个项目按2030年前正式投运数量排序,欧洲项目最多,其次是北美和中国。按项目数量计算,约70%的项目为可再生氢能项目,其中近一半位于欧洲;但欧洲可再生氢能项目平均规模仅为中国的1/10——这是因为欧洲聚焦于构建进口氢能的基础设施与需求中心,而非国内大规模可再生氢能产能建设。
报告称,中国氢能发展势头明确——自2022年以来,中国电解槽运营产能增长6倍,远超其他市场。中国是可再生氢能运营产能增长的核心地区,当前运营产能占全球56%(18万吨/年)——2024-2025年新增6万吨/年,相当于全球其他地区同期新增总和。中国电解槽技术以碱性电解槽为主,全球80%的碱性电解槽位于中国,且去年中国新增产能几乎全部采用碱性技术。随着其他地区监管支持落地,可再生氢能领导力可能向更多区域扩散。
中国项目储备推进速度远超其他地区。按项目数量计算,中国项目储备中及以上阶段项目占比50%,高于欧洲(30%)和北美(35%)。但需注意,中国早期阶段项目的公开透明度较低,可能导致前期工程设计(FEED)前阶段项目数量被低估。
报告还将中国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列为典型案例之一进行了介绍。中国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配套300兆瓦光伏电站,直接为电解槽供电,年产约2万吨绿氢,是全球最大光伏供电可再生氢能项目。项目所有设备(光伏组件、电解槽、储氢罐、管道)均实现国产化,避免了复杂的国际物流与进口周期。中国石化通过价值链全整合,将100%产能自有承购至旗下塔河炼化厂,并依托27万立方米现场储氢罐及每小时2.8万立方米输氢管道,实现氢能稳定输送。
图文来源:国际氢能委员会(HydrogenCouncil),经势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