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君和创新公益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会联合主办,主题为“和而不同,思想无界”的CC讲坛第67期演讲2025年8月23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玉泉路校区)礼堂举行。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中国长城学会研究员张明弘出席,并以《长城 中国文化自信之源》为题发表演讲。
演讲实录:
现在艺考,几乎每年都有近百万的艺术学子,如同千军万马般地涌向美术院校的西方审美素描的独木桥。
我们一直嘲笑古人的八股文科举制度,全国美术类院校统一的西方素描招生标准,像不像古代的八股文?
好不容易迈进大学校园,规规矩矩,照本宣科,按照固定的教学大纲去学习艺术,难免千人一面。一旦走出大学校门,一头扎进自由的艺术世界,过度放飞自己的艺术思想,一发不可收拾。
三十五年前我是这样走过的,今日的美术生亦然如此。作为职业艺术家,四十岁之前,我迷恋于西方美术带来的心灵冲击。
西方绘画大师画里面的造型、色彩、构图和气质,给我这个学国画、崇拜齐白石的人带来巨大震撼。这和咱们一直提倡的“艺术为人民服务”、风格趋同的绘画样式完全不同。西方艺术的种子,就这样种进了我心里,影响了我毕业后近二十年的创作。
西方大师画册。里面的造型、色彩、构图和气质,给我这个学国画、崇拜齐白石的人带来巨大震撼。这和咱们一直提倡的“艺术为人民服务”、风格趋同的绘画样式完全不同。西方艺术的种子,就这样种进了我心里,影响了我毕业后近二十年的创作。
自2014年6月从辽宁丹东出发,自东向西,沿明长城写生考察,十一年三个月,行程十多万公里。
我发现,长城文化有两条线,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城墙,暗线是沿线戍守边关的边城古堡——这里才是长城文化的聚集地。至今,我们考察梳理了六百多个边关古堡,拍摄照片三十多万张,三万G的影响数据。
在秦皇岛董家口堡有一位大叔,他的祖先是明代随戚继光从温州来到长城守边的将军,他告诉我们,长城曾经保护了我们,今天我们需要去守护长城。
长城精神是什么?
长城沿线那些明代戍边士兵的后裔们,他们世世代代在长城边上春耕秋种、坚韧不拔、繁衍生息的人间烟火味儿,就是咱们的生生不息的长城精神。
寻根长城后,我对长城、对自己的认知彻底改变了。
很多人认为长城是封闭懦弱的象征,我从不这么认为。直到2011年,我去英国做学术交流展览时,在英国看到了哈德良长城,英国的艺术家告诉我,长城是强权的象征,当年是罗马大帝横扫欧洲打到此处,为了显示主权,修了哈德良长城。反过来想想发现咱们的长城其实是当时强大的国家如齐国、秦国、大明,为确立主权、强势划分边界而建,需要压倒性的实力。
一位加拿大华裔女生Lucy跟我走了半个月的长城,走到敦煌阳关时我问她长城是什么?她告诉我:长城是“爱”——君王爱国家、爱子民,不愿意打仗,不愿流血牺牲,渴望和平,才筑长城以求山河永固、万民安乐。这是中国的智慧,也是中国几千年守望和平的见证。
长城的修建不仅重塑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秩序,更展现出一种融合防御与开放的双重智慧。它凭借封闭的结构守护国家安全,在冷兵器时代近乎不可攻克;却并未切断对外交往——沿线数百座关隘如山海关、张家口、嘉峪关等,在主要关口设立茶马互市,在驻军监管下为两边百姓提供公平有序的贸易场所。这些关口成为经济与文化交流互通的枢纽,这就是长城开放性的生动体现。
长城既体现着防御的坚定,也传递了融合的诚意。历经两千年积淀,它早已超越单纯的军事屏障,成为一条万里多元生态文化带,始终在安全与开放、自我与外界之间寻求一种文化生态平衡。
我们的艺术发展也应该借鉴长城文化的生态:
既要扎根传统、树立文化自信,也要敞开胸怀,与世界各民族艺术深入交流。唯有在自省中交流,在借鉴中创新,艺术才能获得持久而鲜活的生命力。
截止到目前,我们已成功保护修缮长城壁画十四处,都评为了文保单位,如山西河曲下养仓白云庵现在是市级文保单位,其中娘娘殿壁画入选山西壁画精品集封面及央美教材,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鲜活的长城文物继续活下去。十一年来,发现三十一处珍贵古代壁画。其中十四处濒危壁画,经我们团队直接或间接呼吁得到修缮保护。
其中保护了进入文保的壁画近两百多平米、265幅,临摹手稿五百余幅。在这厚厚的手稿中,我找到了个人绘画的根,也触摸到中国绘画的一个源头。
民间艺术的伟大,在于它既有信仰的香火味,又带有生活的烟火气。
我该怎么走?现代中国绘画的根在哪里?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点醒了我:
以自然为师,绘画便会由心而生。我选择了以长城为师,希望沿着长城写生考察,可以寻找到遗失的文化根脉。长城的多生态文化,最生动体现在沿线壁画中。古代画师既敬畏神明,又关照自己:
河北万全新开口龙王壁画已经严重漏雨,亟待保护。
壁画中描绘的是龙族天神的神仙世界,同时将当地居民的生活融入神殿壁画。众人都赞叹龙王被画的威风凛凛,也许画师却最得意壁画角落里的几笔人间烟火。他知道,那些渺小的人物,才是这壁画真正的灵魂所在。画师虽已乘风归去,飞升仙界;庙堂岌岌,终会坍塌;
然而这人间的烟火,永远不会断绝。
山西河曲岱岳庙龙母壁画:
大家跟我看几个细节。看这是什么?厨娘正在刮茄子皮的刮皮器,这就是咱们古人的生活智慧;我们都说中国画不写实,来看看三百年前咱们的古代画师画的西瓜,用惊艳不过分吧?
最惊艳的是厨娘的刻画,尤其是揉面的着半透明吊带装的厨娘就是今天也很时尚,这个不仅仅颠覆了我们对神殿壁画的认知,也颠覆了我对古代妇女保守拘谨的印象。我们通过这铺壁画很直观的看到了古代厨娘们劳动时真实的生活状态,对研究古代民俗起到了最直观的图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古代的画师不但敬畏龙神,也尊重自己的生活,把民间的烟火气画进了神殿。直观的展现了古人的智慧生存的状态,是研究古代民俗的宝贵图证。
我坚信:“美术史仅写了一半,另一半遗落在民间。”
我个人绘画的源头在哪里?
首先是剪纸艺术的影响,寻根长城的途中,我曾经跟着陕西长城重镇高家堡的剪纸艺术家学过剪纸,发现了剪纸艺术火红火红得美,那是一种生命勃勃生机,也是一种对生活的希望,在剪纸艺术的影响下,我做过很多的剪纸风格的创作。
其次是敦煌壁画艺术的洗礼,为了深入研究长城沿线及周边地区的古代艺术,我们考察汉长城时,敦煌作为长城最重要的边城之一,敦煌艺术是长城艺术的代表,我们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习观摩,敦煌壁画艺术深深震撼了我们。我时常产生一个设想:如果让古代那些无名的敦煌画师们,加入今天千军万马的美术大军,去比拼基于西方审美体系的素描考试,他们很可能会是落选的一批。
为什么?
因为今天的艺考独木桥,衡量的是西方造型艺术的标准;而敦煌画师们所传承和创造的,是另一套博大精深的东方美学体系。他们的伟大,恰恰证明了艺术的评判标准并非唯一。
可正是这些‘不懂素描’的匠人们,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敦煌艺术。这提醒我们,中华文化的自信和根基,远早于且不同于西方的标准,它就深深植根于敦煌这样的艺术瑰宝之中,植根于长城内外所孕育的无数文化遗产之中。”
我在莫高窟就观摩学习了一百余多个石窟,其中北凉时期的壁画仅有红、白、黑三色,这种千年的中国味彻底把我征服了。
此后,我就一直想找一种心里的红色, 遍寻北京画材店也没找到,在威海锦纶艺术馆创作时,王笑馆长提供了一块红色的老颜料试用。它比传统朱膘稳重,比朱砂鲜亮,充满喜悦一块红色——这正是我心中要找的颜色,这种红颜色在传统的颜料里面没有,后来被大家称为“明弘红”。
这也许就是长城给我的福报。
我的作品力求给观众带去一份“喜悦之情”。如果是十年前,如果向我求画“大牡丹”,以期荣华富贵这事儿很“俗”,我肯定不接这活儿。如今心境已变:只要是一份美好祝福,无论“花开富贵”还是“日进斗金”,我都能欣然创作。牡丹、兰花、狗尾巴草皆是植物,哪有什么俗雅之分?如今,即使一根枯枝,我也能画出一份喜悦。
“自己变了,这个世界就变了。”
建立文化自信,需找到文化自信的根基。长城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长城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我在长城文化与壁画中,我找到了这份自信,它让我的作品充满生机、喜悦与力量。
我的画不是漠视苦难,而是给苦难带去喜悦。
我现如今的作品,画风直接来源于壁画技法——勾线添彩,大量运用“明弘红”,营造喜悦之境,给观众带去一份喜悦的善意。
它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背后是民族文化的自信。这些都源于十一年行走长城、身体力行保护长城文物的付出。
有失有得,有付出就有收获。
众人赞我对保护长城有贡献,但于我而言,长城给予我的更多。
从事美术事业近四十年,从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毕业后崇尚西方艺术,后来进入困顿期,到寻根长城进行梳理长城文化十一年。我保护它,它疗愈我,赋予了我新的能量。这能量让我将现代民间艺术手法与两千年文化艺术精髓续接,作品亦获新生。艺术带来内心喜悦,这便是我的“心生喜悦之路”,是长城文化的魅力,是几千年文化赋予的力量。
我们坚持寻根长城、保护长城壁画、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如同《浪浪山小妖怪》中的平凡小妖,我无深厚背景,未实现财富自由,却愿如唐僧取经,沿长城西行——行走即修行。
成就唐僧的不是经书,是那条取经之路。
今天发生的一切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想无论你是在千军万马之中拼搏还是已经过了独木桥小有成就。
想做一件事,别停留于想法,勇敢迈出第一步,便成功了一半。
其实你走的越远,离自己的内心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