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人事mini
成立于2013年的兴业基金,在2025年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12年周期,作为银行系公募,在其第一个“本命年”里,核心管理层也将进行新的变化。
基金人事获悉,兴业基金董事长叶文煌即将到龄退休,兴业银行总行投行与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刘宗治将接任兴业基金董事长,开启兴业基金发展历程上的另一个新周期。
从履历看,刘宗治此前并无公募机构管理经验。
刘宗治,1974年9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曾任兴业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助理,兴业银行总行企业金融总部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风险总监,兴业银行总行投行与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总经理。目前,其还兼任兴银理财、兴业国信资管董事。
同时,兴银理财首席权益投资官蒲延杰任兴业基金党委委员、总裁助理。
蒲延杰,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博士,拥有国有大行、国际投行、公募基金、券商资管股债投研管经历,曾任职于工行总行资产管理部、瑞银证券研究部,申万菱信基金固定收益、权益研究、权益投资部,以及中银国际证券基金管理部;2023年初加入兴银理财。
“这一纪”
兴业基金成立于2013年4月17日,由兴业银行控股90%,中海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0%。作为银行系基金公司,公司成立初期即依托兴业银行的渠道优势,重点发展固定收益类产品。
在成立的这12年间,兴业基金凭借银行系背景,依托银行渠道资源,形成固收业务主导、权益短板突出、规模稳步增长的发展特点。
近年来,其管理规模虽持续增长,但权益业务薄弱与人事波动构成发展瓶颈。
人事方面,2023年4月,原董事长官恒秋因年龄离任,叶文煌接任;同年,原总经理胡斌(2019年上任)因工作变动离职。胡斌此前长期任职兴业银行,其离职可能与业务转型压力有关。
2023年9月,兴业基金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董事长叶文煌不再代行总经理职务,由李辉任公司总经理。
新任总经理李辉为资深职业经理人,打破银行系基金“大股东空降”惯例,推动投研体系市场化。
据了解,李辉到任后,兴业基金又招兵买马新组建了一支固收团队,形成新老竞争,最终达成“重新梳理产品线、人员洗牌”的目的。该调整从债券型产品开始,进而逐步转向对权益板块团队的优化。
2024年3月,副总经理钱睿南卸任职务并于9月离职,其管理的权益产品规模缩水。
产品方面,尽管2025年部分产品收益可观,如中证港股通科技ETF近一年收益率达89.23%,但整体占比仅2.3%,超八成股票型基金规模不足1亿元,主动权益产品长期业绩承压,核心基金经理离职后业绩波动加剧。
战略方面,2025年响应监管政策,兴业基金推出浮动管理费机制、优化长周期考核,并加速指数基金布局,计划覆盖沪深主板、创业板等宽基产品,探索红利低波等Smart Beta策略。
综上可见,在兴业基金的这“一纪”里,其虽然实现了在管理规模上的飞跃,但仍面临“强化投研能力、优化产品结构、稳定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困境。
“下一轮”
兴业银行最新半年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兴业基金总资产 58.15 亿元,所有者权益 52.55 亿元;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6.95 亿元,净利润 2.4 亿元。
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截至2025年8月26日,管理规模达4500.07亿元,其中非货固收类占比超60%,十年间管理规模从百亿级跃升至四千亿元,反映出市场对其固收能力的认可。
管理规模在银行系公募中排名第七,虽与头部机构存在差距(建信基金9,268.73亿元、工银瑞信7,818.07亿元),但其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024年兴业基金非货管理规模同比增长23.30%,债券基金贡献全部增量(302亿元),显示出在弱市环境下的抗周期能力。
但过度依赖母行渠道,也使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逆周期风险,下一个“12年”如何发展,也将成为新领导班子的面对的问题。
数据显示,兴业基金在兴业银行代销渠道的占比超70%,因此在权益市场波动时,赎回压力会被迅速放大。2025年一季度货币基金规模环比下降12%,部分反映出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而权益产品因渠道主推意愿低,新基金发行遇冷,这种渠道绑定在逆周期中可能限制产品结构调整的灵活性。
兴业基金的优劣势在银行系基金中具有典型性,固收业务的绝对优势与权益业务的结构性突破并存。短期看,固收业务和指数基金仍是规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中长期需通过人才激励、科技投入和政策红利捕获,构建更均衡的产品生态。
未来,新管理团队若能在权益投研能力提升、科技赋能、渠道多元化三方面持续发力,有望在行业洗牌中实现差异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