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的艰难时刻:业绩惨跌、人员变动,还能顺利吃下联储证券吗?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苹果版下载

  来源:青山财评

  近日,中泰证券(600918.SH)发布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遭遇大幅下滑。回顾近两年,中泰证券在人事、业务、合规等多个层面历经重大变化,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正值中泰证券收购联储证券的关键阶段。“券业观研”认为,中泰证券在自身业绩承压的情况下进行收购,需要考虑如何在收购后提升联储证券的市场竞争力,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投行、投资等核心业务收入大跌

  从业绩表现来看,中泰证券承压,盈利能力下滑显著。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90亿元,同比下滑14.66%;归母净利润为9.37亿元,降幅高达47.92%。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

  投资业务是中泰证券业绩下滑的关键因素之一。2024年,投资业务营业收入为10.18亿元,同比下滑45.73%,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7.40亿元,同比下降151.29%,上一年度该项收益为2.01亿元,成为拖累利润的关键因素。

  此外,投行业务呈现出明显的下滑态势。报告期内,公司投行业务净收入为8.71亿元,同比下降30.61% ,对公司整体业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024年,受市场整体波动、监管政策调整等多因素影响,企业IPO的步伐有所减缓,这是导致中泰证券投行业务下滑的重要外部因素。

  中泰证券的股权承销业务受到了直接冲击。报告期内,中泰证券仅完成11单股票主承销项目,含IPO项目6单,与2023年完成的29单股票主承销项目(含IPO项目11单)相比,数量大幅减少;承销规模从2023年的192.15亿元锐减至2024年的48.96亿元,同比骤降74.5%。

  券业观研对比发现,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中泰证券的业绩跌幅明显更大。在2024年市场整体反弹的情况下,多数券商业绩有所改善,而中泰证券却表现不佳,凸显出其业务结构可能存在问题。

  子公司方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24年,中泰期货营业收入为18.51亿元,同比下降14.03%;归母净利润仅453万元,同比下降96.61%。中泰资管板块虽实现46.33亿元营业收入,但净利润仅4767万元,净利润率不足1.03%。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创投开展的另类投资业务经营数据降幅也较为明显。2024年,中泰创投实现营业收入3147.25万元,净利润3319.83万元,同比下滑分别达到了98.04%、97.27%。

  收购联储证券三大难题待攻克

  有知情人士告诉“券业观研”,山东两家券商合并预期渐近了,中泰证券已入驻联储证券开始尽职调查(链接:合并进程到哪步了?东方+上海人事调动,中泰+联储入场尽调)。然而在推进过程中,诸多待解问题浮出水面,为这一收购案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从股权结构层面来看,联储证券的股权结构较为复杂。此前联储证券的股权变更就经历了诸多波折,2021年青岛全球财富中心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成为其主要股东,注册资本变更为30.731亿元。

  在此之前,联储证券的股东构成已历经多次调整,股权频繁变动使得股权结构不够稳定和清晰。这种复杂且不稳定的股权结构,无疑给中泰证券的收购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在收购过程中,中泰证券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梳理各个股东的权益关系,协调不同股东的利益诉求。例如,在股权收购谈判中,部分小股东可能会因自身利益考量,对收购条件提出较高要求,或者对收购进程进行阻碍,导致收购谈判陷入僵局,拖延收购时间。

  财务状况方面,近两年联储证券营收、净利润似有逐步下滑趋势。2022年,联储证券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同比下降0.31%;归母净利润4547.09万元,同比增长56.38%。2023年财务报告显示,联储证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56亿元,同比下降24.43%;归母净利润为-1.61亿元,同比大幅减少454.50%。

  “券业观研”认为,中泰证券需要深入分析联储证券业绩波动的原因,是受市场大环境影响,还是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不善所致。若为后者,中泰证券收购后,如何改善其经营管理,提升业绩,实现协同发展,将是巨大挑战。

  此外,市场竞争环境也给收购带来压力。当前证券行业竞争激烈,各大券商纷纷在业务创新、客户拓展、人才争夺等方面发力。中泰证券在自身业绩承压的情况下进行收购,需要考虑如何在收购后提升联储证券的市场竞争力,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人员、股权、合规面临考验

  除了联储证券方面的阻碍,中泰证券自身存在的问题亦不可小觑。“券业观研”了解到,自2022年起,中泰证券便开始经历一些列高层人事变动,这些均会成为影响业绩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2022年10月,王洪拟任省管企业正职,随后正式出任中泰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法定代表人也由李峰变更为王洪,彼时,李峰转任山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与此同时,公司管理层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动,冯艺东接任总经理,胡开南取代李恒第担任首席风险官,而董事曹孟博、副总经理钟金龙、总法律顾问张云伟等人因个人原因相继辞职。

  在此之前,2021至2022年间,中泰证券股东层面的变动同样引人注目。莱钢集团转让部分股份,枣矿集团取而代之成为第一大股东,山东能源集团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尽管实际控制人仍为山东省国资,但股权结构的这一调整对公司治理及战略规划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券业观研”认为,频繁的人事变动和股权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司战略的连贯性与稳定性,公司需要时间来重新凝聚团队力量,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中泰证券屡陷监管漩涡,合规警钟再响。

  2024年6月5日,山东证监局发布决定,指出中泰证券存在多项合规问题。

  部分员工私下接受客户委托买卖证券,在未担任投资顾问岗位时,私下向未签订投资顾问服务协议的客户提供投资建议和股票买卖推荐;还有员工通过个人微信向客户发送融资融券业务资质评估问卷答案、创业板和科创板权限知识测试答案。同时,公司存在未及时将个别投资者证券账户北京市场交易佣金比例告知投资者的情况。鉴于这些问题,山东监管局对中泰证券采取了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督管理措施。

  实际上,在2022年8月15日,山东监管局就曾因中泰证券业务制度不够细化、个别债券项目内控约束及管理机制不到位、工作底稿留存不完整或不规范等问题,对其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督管理措施。

  中泰资管遭遇规模利润 “双杀”

  在中泰证券旗下的公募业务板块,呈现出分化态势。

  万家基金表现较为平稳,2024年年末公募管理规模达4998.63亿元,相较于2023年年末增长了26.81%。

  相比之下,中泰资管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2024年年末,中泰资管资管业务规模为1051.19亿元,同比减少13.89%。尽管旗下公募基金业务规模有所上升,达到439.54亿元,但集合资管业务与单一资管业务规模出现收缩。

  2024年,中泰资管净利润为4767.09万元,同比降幅高达78.57%。中泰资管在业务转型过程中,未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产品创新不足,客户服务有待提升,导致资管规模和利润双双下滑。

  “券业观研”认为,面对业绩承压、合规问题以及业务结构调整等多重挑战,中泰证券正站在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未来,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提升经营业绩、强化合规管理、优化业务布局,成为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备受市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