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分别发声。
秦英林代表:给小猪打针喂奶可能用上机器人
“智能化养猪是未来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聚焦于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秦英林分享了他的经验和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 由受访者供图秦英林指出,尽管养猪在大众理解中是传统行业,但在业务场景中,智能化技术与工具的应用潜力巨大。“培养一个好的兽医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现在用智能化设备,不仅能够达到一个优秀兽医的能力,而且可以24小时工作不停,时刻观察到猪病,提前预防及时介入。”据了解,牧原也在加强与高校、科技企业合作,逐步研发人形机器人和智能手臂,去完成给小猪打针或者喂奶等比较复杂的工作,有望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一步一步把现场的劳动人员解放出来,让生产工作者成为后台的监管和操作员,能够在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里工作。
除了持续推进养猪业的智能化发展,秦英林还提出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科学的种猪育种体系,持续推进猪病净化,持续推行全价日粮、营养平衡、节粮增效、低碳减排等建议。
秦英林告诉记者,下一步,牧原股份计划投资60亿,构建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在育种的过程中用了很多的先进技术,但其中有一个短板,就是研究对象——猪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多数还处在亚健康状态,基因只能表达出来60%-80%。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能将基因表达提升至90%-95%,显著提升选种精确度,减少干扰因子影响,对经典育种、数量遗传学育种及分子育种都将有重大意义。”秦英林对此充满信心。
刘永好:继续做好已有产业,积极拓展新格局
谈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刘永好用“稳”来形容,强调报告总体以稳为主。
这是刘永好履职的第33年。
从1993年春天,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首次参加全国两会后,每年春季赴京参会便成了刘永好固定的行程安排。
刘永好(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谈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刘永好感受颇深,他用“稳”来形容,强调报告总体以稳为主。
刘永好表示,2024年在错综复杂的压力之下,国家基本完成了此前既定的目标,非常不易。“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外压力之下,今年的GDP增长预期依然设定在5%左右”。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民营经济活力的调动以及科技企业的成长进步,他希望经济增长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作为一家布局传统产业的公司,刘永好和《国际金融报》记者分享了新希望的数字化升级。
他直言,“我们现在也在学习也在跟进,时代在发展,你不做有可能就落后,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新希望和顶级商学院合作举办了内部的数字化转型培训,组织内部中高层员工集团培训学习,先形成统一思想,再开展项目尝试。在此基础上,新希望做了14个数字化转型的“灯塔项目”,包括数字化管理的养猪、养鸡以及医院,都是在智能化方面的尝试。
在出海成为必答题的今天,中国企业正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
作为出海模范企业,刘永好介绍了新希望的出海故事。
新希望的出海之旅始于1999年,彼时其在越南建立了第一家海外饲料公司。随后十年间,新希望以饲料业务为切入点,加强在东南亚地区的布局,逐步建立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
在东南亚站稳脚步后,新希望的海外触角延伸至亚洲其他地区、非洲和欧洲部分国家,在海外建设了更多的饲料厂、养殖场和食品加工厂等。
而今新希望的海外布局达15个国家和地区,经营着60多家分子公司,涵盖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埃及、南非等。
刘永好感概,经过近30年的努力,海外业务已经逐步成熟稳健,不仅得到了当地认可,也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价值。2024年上半年新希望的海外业务收入达100.06亿元,占总营收的20.18%。
从零基础摸索建厂到多地花开硕果结,刘永好总结新希望的出海经验。他说主要是三点,认真做好产品;尊重当地的法律、文化、宗教,为当地创造价值;注重属地化员工的关爱与培养。
刘永好表示,新希望海外员工的待遇会比当地普遍收入高30%,不仅如此公司还加强对属地化员工的培养。据其透露,目前新希望海外公司属地化员工占比超九成,坚持干部、员工的属地化,有助于海外员工的融入,加强他们对公司的认同感和信任度。“海外情况错综复杂,有些地方时有战乱发生,而我们的员工把工厂当自己家一样,保护着它”。
谈及未来,刘永好表示在继续做好已有的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格局。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民营经济相关内容备受关注。
刘永好说,《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这些政策的实施,让民营企业心里更踏实、更有信心、更有方向。
回忆起2月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场景,他仍难掩激动。作为川商总会会长,座谈会后刘永好第一时间就向四川省主要领导作报告,并共同思考在座谈会“东风”的推动下川商的发展方向。
面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提出的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刘永好也谈了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是发挥国家发展改革委统一协调部委及各级政府的优势,有助于动员各机构各部门的力量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市场关注的民营经济保护法则是“从法律层面保障国家对于民营企业的政策方针的落地”,他说“大家看好也期盼”。
印遇龙:加快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带来了加快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的建议。他认为,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推动“养殖—废弃物—种植—养殖”闭环运行,对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双碳”目标、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趋紧、面源污染加剧、生态承载力下降等多重挑战。传统种养分离模式导致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不足,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造成土壤功能退化、水体污染等问题。印遇龙认为,在此背景下,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意义重大,要完善种养结合政策体系。由农业农村部牵头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明确2030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的量化目标。健全法律法规政策,将种养结合纳入强制性规范。创新用地政策,允许将不超过10%的设施农用地用于建设粪污处理中心。强化种养平衡区域规划,实施“以地定养”空间管控,建立耕地承载力评估制度,构建种养匹配监测系统。
想要更好实现种养结合,离不开科技助力。印遇龙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制定《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技术规程》,重点推广“干清粪+沼气发酵+水肥一体化”“干清粪+就地堆肥+就近还田”“秸秆膨化饲料+微生物处理”等核心技术。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专项攻关“卡脖子”技术,推广智慧管理模式,安装物联网监测设备,建立数字化台账。
此外,可以因地制宜打造区域典型模式,如在南方水网区试点“稻渔综合种养+沼液精准滴灌”系统,在西北干旱区发展“饲草种植—牛羊养殖—粪肥改良盐碱地/沙化地”生态循环,在东北黑土地推广“玉米种植—秸秆青贮—肉牛养殖—粪肥还田”全链条模式等。创建国家级示范基地,集中展示种养匹配、能源循环、养分循环、智慧管控等成套解决方案。
市场化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立循环农业专项基金、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等健全保障机制,如对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养殖场(户)进行有机肥运费补贴,将秸秆综合利用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范畴。此外,由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容易出现协调困难的情况,应建立促进种养结合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集约化养殖与现代农业无缝对接,突破养殖场粪污治理难、处理成本高与有机肥施用比例低、运输成本高等堵点。
印遇龙指出,在当前背景下,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通过“秸秆过腹还田”“粪污替代化肥”等模式实现种养业内部资源循环,既能减少玉米豆粕等饲料粮需求,又能降低化肥对外依存度,减少粮食隐性消耗,是应对国际供应链风险、筑牢粮食安全、绿色发展战略选择,将为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底线提供一条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