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11月21日讯(记者石雨 实习生杨硕)今日10时,黄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河财险”)1.25亿股股权在阿里司法拍卖平台完成二拍,尽管起拍价较一个月前首度拍卖时已有所折价,但仍难免流拍结局。
股权流拍,在多重市场共性问题之下,亦要仔细审视标的成色。成立约8年的黄河财险,尽管保费收入逐步提升,但业务未稳,从初期着力布局工程保险,到如今车险主导、工程险被“边缘化”的现状,特色之路尚未完全成形。而净利润不稳等经营状态问题也影响着其市场吸引力。
5%股权二拍降价,评估价打7折仍未能觅得买家
今日10时,黄河财险1.25亿股股权(占比5%)在阿里司法拍卖平台完成二拍,因无人报名,该笔拍卖以流拍结尾。
一个月前,2025年10月21日,兰州新区城投集团所持黄河财险1.25亿股股权在阿里司法拍卖平台进行首度拍卖,彼时的起拍价为1.15亿元,时隔一月后,起拍价调整为9195.43万元,降幅2成。
而两次价格,均较该笔股权的评估价有所折价。据今年8月发布的资产评估报告,该笔股权的评估价为1.277亿元。相比评估价,此次二拍的起拍价,已打7折。
值得关注的是,在资产评估报告中,分列了两种评估结果,而两种评估方法的评估结果,却大相径庭。
一种是以收益法评估,通过该评估方法,该笔1.25亿股权的评估结果为2037.3万元,而该笔股权账面净资产价值1.116亿元,减值9126.5万元,减值率81.75%。
另一种则为市场法评估,以该方法评估下的该笔股权的评估结果为1.277亿元,对比账面净资产价值增资1607.6万元,增值率为14.4%。
评估公司最终选取市场评估结果为最终评估结论,并提出,鉴于被评估单位本身为非上市公司,本次评估对象为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最终评估结论考虑了流动性及少数股权折价的影响。
“收益法主要是针对当前经营情况的估值,而市场法更多看重未来的盈利能力。金融机构由于具备稀缺性因此通常使用市场法”,财经业内人士屈放向记者分析指出,企业在不同的情况下会考虑使用不同的估值方法,如果评估是为了股权拍卖、抵押融资或引入战略投资者,市场法结果往往更受青睐,因为它反映了现实市场环境下资产的交易价格。如果是为了内部管理、清算或了解持续经营价值,收益法则更具参考意义。
两种评估方式何以有如此大的价差?屈放进一步表示,“如果一家公司目前经营业绩不佳但未来增长确定,则会导致收益法与市场法估值的差距较大。”
“市场法的估值中其实有较大关于牌照价值的潜在影响,但现在资本对于保险牌照已经冷静,最终造成了这种‘有价无市’的局面”,另有业内人士直言道。
从黄河财险目前股权结构来说,其由9家股东共同持股,第一大股东为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0%,并列第二大股东是中国铁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名城地产(福建)有限公司,分别持股14%,此次拍卖股权的兰州新区城投集团持股5%,为小股东。
成立8年保费上行但利润未稳,工程保险特色“失焦”
当前保险机构的小比例股权交易频遭流拍,这也是市场理性回归的背景下资产定价与价值认知的博弈。
一方面,此类股权本身存在话语权弱、影响力有限的共性短板。同时,受“退金令”驱动,国资股东寻求退出,市场供给增加;而监管对股东资质的严格要求,进一步收缩接盘资本的范围。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其市场稀缺性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要聚焦在标的本身。比如,成立自2017年末的黄河财险,是甘肃省首家全国性法人保险机构。从黄河财险提出目标来看,要坚持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智慧型经营、科学化管理的经营策略,着力打造工程保险特色和保险业向西开放平台,致力于成为最具价值性、最具成长性的一流财产保险公司。
实绩与目标还有多远距离?
从业绩表现来看,成立近8年时间,黄河财险保费收入稳步增长,从2018年的2.6亿元,增至2024年的15亿元,但市占率处于低位,仅约0.1%。
盈利能力方面,黄河财险尚未能摆脱波动。在2018年至2020年合计亏损约2.4亿元后,该公司在2021年至2022年成功扭亏并保持盈利,但2023年再度亏损,尽管2024年实现盈利,但盈利基础尚不稳固。
业务结构方面,强调“着力打造工程保险特色”的黄河财险,初期以工程险为业务“主力”。2018年工程险保费收入占比达80%,但此后,保费结构逐步调整,工程险业务占比下滑。从最新的业务结构来看,2024年,黄河财险第一大险种为车险,保费规模占比约4成;其次为农险,占比17.4%;工程险为目前第五大险种,保费收入不足亿元,占比约6%,降至个位数。
中小险企以车险保费支撑业务规模是常见路径,但在品牌、规模、渠道限制下,车险业务盈利困难,以黄河财险2024年数据来看,其车险业务原保费收入近6亿元,承保亏损约5676万元。
此外,黄河财险近年来综合成本率实现逐步优化,从2020年的177%降至2024年的108%,但显然,该指标仍高于盈亏平衡点,亟待进一步压降。
行业“马太效应”日益显著,加之“报行合一”政策的引导,推动企业转向“算账经营”,并打造专业化与特色化能力,已是行业共识的破局方向。但不可否认,资源禀赋有限的中小险企要想成功践行差异化战略,难度依然巨大。
最新业绩数据显示,黄河财险前三季度保险业务收入13.52亿元,同比增长约16%,净利润1680万元;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505.49%、5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