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亏损2.6亿!英派药业冲刺港股IPO,背后腾讯与药明为股东

小小MT4 来源:互联网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来源:药研网)

又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向港股IPO发起冲刺。

9月26日,英派药业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其财务数据随之浮出水面:2022年及2023年,公司年内亏损分别达到2.62亿元及2.59亿元。与此同时,其股东阵容中的两大巨头——腾讯与药明康德也格外引人注目

这家持续亏损的公司,凭什么吸引产业与资本巨头的联手押注?其冲刺港股的底气又来自何方?

聚焦合成致死,核心产品对标国际巨头

英派药业的核心故事,围绕“合成致死”这一前沿抗癌机制展开。

英派药业成立2009年,致力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抗癌药物,其研发管线核心是一款名为Senaparib(IMP4297)的PARP抑制剂。该药物已于2025年1月正式获批用于中国卵巢癌“全人群”一线维持治疗,并开始商业化,标志着公司迎来关键的“自我造血”转折点。后续研发管线还有ATR抑制剂、WEE1抑制剂、ATM抑制剂等。

PARP抑制剂赛道早已巨头云集,先驱者奥拉帕利(阿斯利康)在BRCA突变患者中疗效卓越;在卵巢癌全人群一线维持治疗这一领域,海外有尼拉帕利(再鼎医药/GSK)、鲁卡帕利(Clovis Oncology)等产品,国内也有氟唑帕利(恒瑞医药)等布局。

然而,英派药业的Senaparib凭借其优异的临床数据试图实现差异化竞争。根据发表于《自然医学》的III期注册临床研究数据,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两方面:

卓越的疗效数据:在FLAMES研究中,塞纳帕利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57%,风险比低至0.43。在所有获批用于卵巢癌「全人群」一线维持治疗的PARP1/2抑制剂中(非头对头研究),展现出最大无进展生存期(PFS)获益,具体如下表所述。尤为突出的是,其在所有患者亚组中均展现出相似的PFS获益,包括通常更难治疗的BRCA野生型患者,这在此类药物中非常独特。

优异的安全性特征:与已上市的其他PARP抑制剂相比,塞纳帕利的非血液学不良事件发生率数值更低、程度更轻,且未观察到相关的高血压风险。这使得其因不良事件导致的停药率仅为4.4%,有助于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

塞纳帕利在与同类药物的非头对头比较中的优势地位(基于各药物关键III期试验数据

塞纳帕利凭借其卓越的疗效和更佳的安全性,已在激烈的PARP抑制剂赛道中建立起强大的差异化优势,为其后续的商业化成功及更多适应症的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财务数据摘要

据招股书,英派药业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2.35亿、3355万;研发开支分别为2.15亿、1.95亿;期内亏损分别为1994万元、2.55亿元。

截至2025年6月30日,英派药业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1亿元。

背后资本版图

英派药业并非“孤军奋战”,其背后的股东阵容包括LAVUSD(持股15.62%)、上海礼颐(13.91%)、德诚资本(10.06%)、腾讯持股(6.6^%)、华岭(5.34%)及无锡药明康德(1.2935%)等。其股东背景不仅为英派药业提供了资金保障,更带来了宝贵的产业资源和战略视野。

尽管前景可期,但英派药业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其核心在于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成功,从而实现扭亏为盈。PARP抑制剂市场已呈红海态势,除国际巨头外,国内亦有多家企业产品获批。作为后来者,塞纳帕利需凭借卓越疗效、差异化定位以及强大的商业化能力,方能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

创新药的上市仅是企业发展的起点,后续包括适应症拓展、联合疗法开发等均需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在实现自我造血之前,公司仍将依赖融资以支撑运营与研发。此外,当前港股生物科技板块估值趋于理性,投资者更为关注企业的商业化潜力与盈利路径,英派药业也需向市场清晰证明其销售能力,才能获得持续资本支持。

“腾讯+药明康德”的组合,为其编织了一个从研发赋能到商业化的美好蓝图。在资本与产业的双重加持下,英派药业能否突围成功,成为中国创新药企的又一典范市场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