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ETF近一年涨幅翻番!当前估值和业绩匹配吗?

小小MT4 来源:华夏ETF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最近,我们在《一起唠科》直播中跟大家回顾了机器人板块的走势,重点回应了投资者的几个关注点:

1)机器人本轮行情为什么这么强势?2)当前机器人板块业绩和估值是不是匹配?还能参与吗?3)四季度重点关注哪些事件?

一、机器人本轮行情为什么这么强势?

机器人ETF(562500.SH)$机器人ETF(562500)近一年涨幅接近翻番,让人意外之余,也感受到市场对行业前景的认可。

(来源:iFind,ETF二级市场价格涨跌不等同于基金净值实际表现)

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首先是技术突破周期,特斯拉纯视觉方案、天太机器人关节模组等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其次是政策驱动周期,"十四五"规划的各项指标正在逐步落地;最后是商业验证周期,从Q1数据看,机器人测试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120%,这说明下游需求在快速提升。

分化核心原因:市场从“炒概念”转向“看业绩”,有订单、有产能、有技术壁垒的企业(如绿的谐波埃斯顿)持续受追捧,而纯概念标的(缺乏实际业务支撑)可能在资金退潮后面临回调压力。

近期板块热度源于技术、订单、政策、资本的四重共振:

-行业龙头技术突破:特斯拉第三代Optimus实现灵巧手精细操作(拧螺丝、抓鸡蛋),硬件成本下降30%,马斯克将百万台产能目标纳入薪酬考核,2026年量产预期明确,打开行业成长天花板。

-国内商业化“从0到1”:优必选获2.5亿元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累计订单近4亿元;智元机器人中标3100万元订单,灵犀X2实现30+关节协同控制,企业从技术研发转向订单落地,验证商业化可行性。

-政策与资本加持:国家标准委推动15项人形机器人国标研制,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470台/万人(超全球平均);资本端,FigureAI估值达390亿美元,自变量机器人获阿里云10亿元投资,具身智能大模型研发提速。

-业绩兑现预期:2025年上半年板块营收5431.85亿元(+10.94%),净利456.6亿元(+20.58%),减速器、电机等核心环节净利率提升0.68个百分点,盈利韧性凸显。

二、当前的估值和业绩是否匹配,会不会存在买入就高位站岗的风险呢?

企业估值需要结合成长预期来看。

虽然部分龙头企业动态市盈率较高,但考虑到行业年均20%以上的增速,以及2025到2029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增长16倍的潜力,当前板块估值仍有合理性。再看核心标的(绿的谐波、埃斯顿)业绩增速(50%-70%)高于估值涨幅(30%-40%),因此整体估值并没有明显的高估风险。(注:上述个股为机器人ETF持仓股,不作为个股推荐)

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ETF进行分散投资,可以降低个股估值波动的风险。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是平衡收益与风险的理想方式。

机器人ETF(562500.SH)作为机器人赛道全市场规模最大的ETF,规模超200亿元,具备“分散风险、覆盖全面、操作灵活”三大优势:

1)覆盖全产业链,分散个股风险

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避免单一标的黑天鹅风险。前十大重仓股均为细分领域龙头,相较于同类指数,成份股业绩稳定性更强。

2)被动指数产品,持仓透明、交易成本低

作为被动跟踪指数的产品,持仓透明、没有风格漂移的风险;同时管理费率仅0.5%/年,托管费(托管银行收取)0.1%/年,总费率仅0.6%/年,远低于主动基金(平均1.5%/年)。

3)场外联接基金,适合长期定投

华夏中证机器人ETF联接A类(018344)、C类(018345)为场外投资者提供趁手工具,C类免申购费,持有7天免赎回费,适合每月定投(板块波动率28%,定投可平滑波动)。

4)流动性充足,规模效应显著

200亿级规模形成“流动性-规模”正循环:规模越大,申赎对净值冲击越小,跟踪误差越低(2025年跟踪误差0.23%,优于同类ETF平均0.35%)。

三、Q4机器人板块还有哪些热点事件值得关注?

随着10月广州具身智能机器人大会的临近,机器人产业将进入四季度关键验证期。对于投资者而言,10月之后的行业动态不仅关系到全年业绩收官,更将影响未来3-5年的产业格局。

结合政策导向、技术突破节奏和市场需求变化,以下几类核心事件值得重点跟踪。

1)政策落地窗口期:从规划到执行的关键衔接

政策层面,11月将迎来《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的中期评估节点。根据工信部2023年发布的这份纲领性文件,2025年要实现"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和"整机产品批量生产"的硬性目标。

此次评估可能涉及三个关键看点:一是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的达标情况,特别是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卡脖子"环节的突破进展;二是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成果,重点关注长三角、珠三角机器人产业集群的产值数据;三是治理机制的完善程度,包括伦理规范、安全标准等软环境建设。

行业标准制定将进入冲刺阶段。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将"人形机器人通用安全要求"等12项标准纳入2025年制定计划,预计11月完成征求意见稿。这些标准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路线选择,特别是在传感器精度、运动控制安全阈值等关键参数上的规定,可能引发相关细分领域的估值重构。

2)技术突破密集期:国际巨头与本土企业的双重演绎

特斯拉Optimus3的量产进程将成为全球焦点。按照特斯拉官方时间表,12月将正式启动Optimus3的量产爬坡,2026年产能目标5万台。此次量产的技术看点在于纯视觉方案的工程化落地效果——通过员工佩戴摄像头头盔采集的海量环境数据,其AI训练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3倍以上。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指标:一是实际产能爬坡速度是否达到计划的每周200台;二是单位制造成本能否降至2.5万美元以下,这一价格临界点将决定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可行性。

国内头部企业的技术迭代同样值得期待。优必选在9月推出的"天工行者"科研教育机器人,将在11月进入首批高校教学场景。这款定价30万元以下的开源平台,其实际使用反馈(如运动控制精度、二次开发便利性)将直接影响教育科研市场的采购节奏。更关键的是,优必选计划在2026年初发布的下一代产品,将首次集成量子计算模块,若12月流出相关技术参数,可能提前点燃市场对AI算力升级的想象空间。

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可能超预期。天太机器人在万台订单履约过程中,其自研关节模组的成本控制能力将接受实战检验。根据公开数据,该模组耐弯折次数超50万次,成本较行业平均低60%。11月的阶段性交付数据不仅验证商业化能力,更将为整个行业的成本下降曲线提供参照系。同时,双环传动中大力德等企业的谐波减速器量产良率提升情况,也将在三季报后的投资者交流中逐步披露。

3)市场验证关键期:从订单到业绩的传导链条

三季度财报季将揭示行业真实景气度。10月底至11月中旬,机器人产业链上市公司将集中披露三季报。

我们关注财报中三个数据:一是核心零部件企业的毛利率变化,反映国产化替代过程中的定价权演变;二是服务机器人企业的营收增速,验证餐饮、医疗等场景的渗透率提升;三是研发费用率的变动趋势,观察企业在技术投入上的持续性。比如从已披露的中报数据看,行业整体营收同比微降0.07%,但研发投入强度维持在10%以上,这种"逆周期研发"现象值得关注。

$机器人ETF(562500)$绿的谐波(688017)$汇川技术(300124)$中大力德(002896) $TSLA(TSLA) 

《产业识金》持续更新@华夏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