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沃土基金前基金经理徐力怒怼胜宏科技奇葩定增:“还TMD打七折!”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来源:挖掘机007

  原标题:前基金经理怒怼胜宏科技奇葩定增:“还TMD打七折!”

  近日,中科沃土基金原基金经理徐力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声,直指胜宏科技的定向增发行为“不合常理”,言辞激烈,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他直言:“一个接近3000亿市值的公司,定增募资不到20亿,仅占总市值1%。这本身就说明问题了。

  更离谱的是,价格还打七五折。”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场看似个人情绪的表达,实则揭开了A股市场“高估值、低融资”现象背后的深层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徐力就是当年爆吹信威集团的前东吴证券的研究员

  2016年8月30日,作为东吴证券通信首席的徐力发表了关于信威集团的报告,说信威集团的老板王靖是“人中龙凤”

  结果后来信威集团爆出财务造假,被ST、然后退市

  当时股价连续42个跌停,创了A股历史记录

  现在,吹票导致股价连续42个跌停的他重新回来了!

  这次,他盯上了胜宏科技!

  徐力的职业生涯,是一条典型的“产业+金融”复合路径。他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后于清华大学取得MBA学位。

  1996年,他进入广船国际,开启实业生涯。此后十余年间,他辗转华为技术、北方烽火科技等企业,历任质量控制工程师、研发项目经理、市场部经理等职。

  这段深入产业一线的经历,让他对制造业的成本结构、订单周期和盈利模式有着切肤之痛的理解。他深知,真正的利润来自技术壁垒、规模效应与精细管理,而非资本市场的一纸研报。

  2010年,徐力正式转型金融行业,加入方正证券,开启卖方研究生涯。此后,他先后在中信建投证券、海通证券、东吴证券担任研究所首席分析师,研究覆盖电子、通信、高端制造等多个领域。

  他以“逻辑严密、数据扎实、不盲从热点”著称。在当时“赛道为王”的研究风气中,他始终坚持“周期视角”与“可持续性验证”,对动辄“十倍增长”的预测保持高度警惕。

  2018年,徐力加入江信基金任研究部负责人,同年转入中科沃土基金,担任研究部总经理。2019年8月7日,他正式出任“中科沃土转型升级混合A”基金经理,开启公募投资生涯。

  他管理的产品属于典型的偏股混合型基金,投资风格注重基本面、强调安全边际。其任期年化回报达13.01%,在2019至2022年期间实现32.79%的累计回报,虽未跻身“明星基金经理”行列,但业绩稳健,回撤控制良好。

  2022年1月11日,徐力卸任基金经理职务。此后,他并未完全离开资本市场,而是以更独立的身份持续观察市场变化。他曾在内部交流中表示:“当所有人都在追‘风口’,而忽视企业真实盈利能力时,市场离调整就不远了。”

  他的离任,某种程度上,是对当时“重概念、轻业绩”投资风气的一种无声抗议。

  2025年初,胜宏科技启动定增,拟募资约19.8亿元。尽管金额不小,但相对于其接近3000亿的市值,仅占0.66%。更引人注目的是,发行价较市价折让25%,即“打七五折”。

  机构认购踊跃,兴证全球基金获配7.7亿元,中金公司获配2.6亿元。市场普遍解读为“机构抢筹”。但徐力却提出反问:“如果公司真值3000亿,为何只能募到这么点钱?还要打折?”

  徐力在社交平台以“老登”自居,坦言自己也曾是“小登”——初入市场时,也曾高喊“杀伐决断”,追逐“十倍股”。但多年历练,让他明白“涨幅10倍”背后,往往伴随着“脚踝斩”的风险。

  他回忆:“每一个老登,都是从小登过来的。中间经历了多少次信仰崩塌,才学会敬畏市场。”他提醒投资者,不要被短期涨幅迷惑,要回归企业本质。

  徐力进一步质疑:“卖方讲的逻辑都对,但核心问题是——可不可持续?”

  他以中际旭创为例,直言“250亿利润”的预测“脱离产业现实”。电子制造行业本就订单驱动、周期性强,高毛利难以长期维持。若市场基于不可持续的盈利预期推高估值,终将面临“价值回归”。

  定增“打七折”,通常被视为对投资者的风险补偿。但在高市值背景下,这种折让反而暴露了市场对估值的疑虑。

  徐力指出:“如果公司真正被认可,为何不溢价发行?为何要靠折价吸引机构?”他认为,这说明即使机构参与,也对当前估值心存警惕,折价是其“安全垫”。

  徐力的质疑,触及了“市值管理”的本质。他强调:“市值管理的第一要务,是把业绩做好。”然而现实中,部分企业将“市值管理”异化为“股价管理”,依赖资本运作、概念包装,而非提升内生盈利能力。

  他反问:“当一家公司市值3000亿,却只能靠打折融资,这到底是成功,还是讽刺?”

  尽管兴证全球、中金等头部机构参与认购,但徐力认为,这不等于全盘认可其估值。机构投资往往有短期配置需求,折价发行提供了安全边际,使其可在不承担过高风险的前提下完成布局。

  “抢筹”背后,或许是“风险对冲”,而非“信仰加持”。

  在当前市场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徐力的发声显得格外刺耳,却也尤为珍贵。他代表了一类经历过完整牛熊周期的投资者——他们不盲从热点,不迷信概念,始终以利润为尺,丈量市值的重量。

  他的批评,不是对创新的否定,而是对“可持续性”的追问。

  从华为工程师到公募基金经理,再到独立市场观察者,徐力的职业轨迹,本身就是一部中国资本市场演进的缩影。

  他用一句粗口“还TMD打七折”,撕开了高估值背后的脆弱逻辑。当20亿募资与3000亿市值形成强烈反差,当“打折抢筹”成为市场常态,或许正是投资者重新审视价值锚的时刻。

  毕竟,真正的价值,从不诞生于资本游戏之中,而是深埋于技术积累、成本控制与真实利润的土壤之下。而每一位“老登”的觉醒,都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