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能源产业加速整合、行业周期性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国内新能源装备智造龙头企业海目星(688559.SH)凭借在固态电池技术领域的前瞻布局与海外业务的强势突破,正稳步穿越行业低谷,展现出发展韧性与增长潜力。
现金流与在手订单奠定增长基础
8月27日晚,海目星发布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6.64亿元,尽管受行业阶段性影响,公司上半年经营业绩面对压力与挑战,但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大幅改善至2.48亿元,同比增长136%,反应出公司经营质量持续优化,自身“造血”能力不断增强。
业内普遍认为,在手订单与存货水平更能反映企业真实竞争力与未来盈利预期。2025年上半年,海目星新签订单44.21亿元,同比增长117.5%,增速创下成立以来最高峰,更显著跑赢同行;在手订单总额100.85亿元,同比增长46%,订单规模超行业高速成长期的2022年同期水平,映射出公司市场开拓成果凸显。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当前海目星面临“账面短期承压”与“现金流充裕”的背离,实则是装备行业“利润后置”特性的体现,叠加订单增长与库存优化,海目星已经甩掉最后的包袱,准备轻装上阵迈向高速成长期。
双技术路线引领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
作为新一代电池技术的关键赛点,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市场价值,为设备企业提供重要的结构性增长机遇。
凭借在锂电行业的技术前瞻性与研发实力,海目星成为行业内首家同时布局固态电池“双技术路线”的企业,成功实现氧化物与硫化物两大主流核心装备的技术突破,构筑起高技术壁垒的竞争优势。
在“氧化物+锂金属负极”技术路线上,海目星已成功签订2GWh锂金属固态电池整线设备订单,这是行业内首个固态电池GWh级量产设备订单,标志着其设备技术已通过产业化验证。目前,该订单对应的电池产品已搭载至头部低空飞行器厂家主力机型,并完成权威机构安全性认证,实现“技术-量产-商用”的闭环落地。
在“硫化物+硅碳负极”路线上,海目星已向某全球领先新能源科技企业交付关键设备,且设备正持续出货。据悉,公司供应的设备覆盖硫化物固态电池制造全核心环节,包括正负极涂布、硫化物电解质涂布、极片辊压、电解质-极片复合及叠片等,展现出海目星在复杂工艺设备领域的全链条技术能力。
深耕关键技术之外,海目星通过资本运作进一步加强固态电池产业布局,半年报显示,海目星通过峰智基金间接持股固态电池黑马欣界能源,体现出其在固态电池产业持续深耕的决心与信心。
横向来看,同行固态电池量产设备交付情况:利元亨硫化物固态设备仍处验证阶段;赢合科技(维权)于上半年完成中试线交付;先导智能虽宣称具备全固态整线生产能力,但其核心设备依赖国外进口,产品良率远低于市场预期......真正能实现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路线的公司,均局限于单一技术路线,且普遍未突破中试线或验证阶段,海目星是唯一同时向两家电池厂商交付不同技术路线量产设备的供应商,先发优势与技术稀缺性显著。根据 EVTank 数据,预计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超10GWh,2030年将超600GWh,市场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随着固态电池设备招标高峰期临近,公司凭借成熟的整线交付能力与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矩阵,有望充分享受产业升级红利,获得估值溢价。
海外业务强势突围打开利润空间
在国内新能源装备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出海成为企业突破增长瓶颈、优化利润结构的关键路径。海目星近年来聚焦“高端突破、科技出海”,通过全球本土化布局与核心业务拓展,推动海外业务进入高速增长通道,已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公开资料显示,海目星已在欧洲、亚太、北美等核心市场设立8家子公司,搭建起覆盖研发、销售、服务的全球运营体系。2025年以来,公司进一步加速海外落子——收购瑞士Leister集团激光塑料焊接业务,完善核心业务生态;成立北美创新实验室,精准链接欧美市场需求,为海外业务放量奠定基础;同时积极推动海外组织形态由“支持型”向“经营型”战略转型,构建全球资源共享与高效协同平台,全球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全球运营体系释放出强劲动能,与原有海外头部客户持续深化合作的同时,成功切入车企及能源等重点领域,业绩增长潜能巨大。2025年上半年,海目星新增海外订单总额达18.88亿元,同比增长192.5%,截至发稿,其海外订单增幅居行业首位,国际市场竞争力持续领先。
市场分析认为,高端新能源装备的全球竞争已进入“技术+环保+本土化”多维比拼阶段。海目星凭借技术壁垒、全球化团队与规模优势,已在海外市场建立差异化竞争力,随着海外订单持续落地,公司订单结构与利润空间将进一步优化。
当前,全球制造业景气度回升,下游需求增势强劲,具备核心技术与全球化布局的企业将在行业复苏中率先受益。海目星以固态电池技术抢占下一代产业风口,以海外业务打开新的增长空间,“技术引领+全球化运营”双轮驱动的战略成效已逐步显现。随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与海外市场持续渗透,公司有望在行业周期向上时率先反弹,成为全球新能源装备领域的核心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