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教育局顽抗国家政策?基金会是谁的“钱袋子”?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来源:知灼

  宁波市教育局拒不执行教育部等八部委的“公参民”学校整改政策,经人民日报“平安校园”新媒体曝光后,引起舆论轩然大波。

  宁波教育系统有关负责人想方设法“公参民”学校公有办学权益无偿捐赠给指定民办基金会的操作,引发公众对内部人进行利益输送的质疑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

  令人震惊的是,知情人反映被媒体曝光后,有关负责人谋划组建新的基金会来承接公有办学资产,顽抗国家政策。

  网友评论认为,国家“公参民”学校整改政策在宁波遇阻案例,暴露了政策落地中地方执行力不足、利益壁垒顽固、法治意识淡薄等问题,需强化顶层监督与地方问责,确保教育改革的公平性与权威性。

  为什么要在国家政策之外另搞一套?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八部下达《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下称《通知》),治理“公参民”乱象的序幕拉开。

  《通知》明确了“公参民”学校规范路径有三种:民企退出转为公办、公有主体退出保留民办、关停办学。

  “公参民”学校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下称“蛟川书院”)被列入整改范围。其公有举办方是镇海中学100%持股的宁波市镇海大成实业公司,民办方是宁波教育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2024年1月,浙江省教育厅通过政务平台回复民众:

  宁波兴宁中学和蛟川书院两校符合“继续民办”规范条件,目前正在按既定路径实施规范。也就是说,蛟川书院锚定整改方向是保留民办。

  国家教育部等八部委《通知》要求、公开解读以及全国“继续民办”的普遍做法:

  落实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使用等有关规定,完成财务清算和国有资产评估、拍卖、转让流程,实现公有主体退出。

  宁波教育系统有关负责人另有打算:公有办学权益无偿捐给指定的民办基金会——蛟川教育基金会。有媒体将此举形容为,宁波在国家给出的三种整改路径之外,“自创”了第四种方案。就是不执行教育部等八部委《通知》政策文件。

  为什么拒不执行国家八部委政策而要另搞一套呢?将国有资产无偿捐赠给民办基金会的依据何在?无偿捐赠是谁的主张?又是谁控制的基金会?

  至今,这些疑问都没有权威机构给予公开回应。

  镇海中学:不认可八部委文件,坚持无偿捐赠

  在浙江省教育厅确认蛟川书院“继续民办”不到两个月后,蛟川书院召开董事会,对“拟将除宁波教育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外的其余举办者均将股权资产捐赠给蛟川教育基金”的提案进行表决。

  根据会议纪要,在这次的董事会上,代表公办方镇海中学的董事提出,要将公有举办股权资产无偿捐赠给新的民办主体镇海蛟川教育基金会。

  这遭到蛟川书院民股东董事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该“捐赠提案”与八部委《通知》文件精神严重不符。而且,国有资产的处置要合理合法合规,任何人不得随意处置。“对上级部门文件精神‘阳奉阴违’,对国有资产随意捐赠处置是要承担责任的。”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公办学校依法履行国有资产管理义务。民办学校资产中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早在解读《通知》时就明确,公办学校将土地、校舍、教学仪器设备等国有资产提供给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使用的,可以落实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使用等有关规定。

  国有资产交易规则,原股东不放弃优先购买权的,应当按照相关操作细则行使优先购买权。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会议纪要显示镇海中学方的代表在会上明确表示,不认可教育部等八部委《通知》这样层级的政策文件。

  事实上,蛟川书院早就有过国有股东退出举办、股权以货币形式转给其他股东的经历。2016年10月,蛟川书院原股东宁波市镇海第二医院因政策原因退出举办,大成公司、教育集团等4方股东经董事会决议按原值分割受让了第二医院的股权。

  民办方想不通的是,“镇海中学举办方为何愿意按政策法规要求将国有股权资产有偿转让给我们,却要无偿赠送基金会既然是捐赠,为什么不捐赠给宁波教育集团?宁波教育集团一直是蛟川书院唯一民办主体,也是国有改制企业,宗旨是服务于教育事业。他们提出无偿捐赠给民办基金会的依据是什么?”

  多位学界人士表示:于法无据,有利益输送之嫌,或将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认为,此举是违法行为,甚至可能构成犯罪。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房保国分析一针见血:

  无偿捐赠提案暴露了当地在国有资产监管的重大潜在漏洞涉嫌违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可能导致数亿元国有资产脱离监管这种将公共教育资源转化为私人资本运作载体的操作,实质上构建了新型利益输送通道。

  房保国还表示,政策的落地困境实则是教育领域破除既得利益壁垒的攻坚缩影。若不强化督导、建立跨部门审计机制、严惩国有资产流失责任人,类似困局恐将在更多领域重演。

  谁控制的基金会?

  既然明显于法无据,甚至是违法犯罪,那蛟川书院公办主体负责人为什么还要提出无偿捐?蛟川教育基金会究竟是谁的基金会?

  公开资料显示,镇海蛟川教育基金会成立于2016年1月,是由镇海企业“宁波远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下称“远成设备”)等11家民企出资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先后两任法人、理事长均为镇海中学在编老师。

  当地教育系统官员透露,蛟川教育基金会是由镇海中学主要领导实际控制的一家民办基金会。

  值得一提的是,担任副理事长的远成设备董事长张某某、担任秘书长的马某某是镇海中学主要领导亲友的说法在当地流传甚广。知情人士,曾有人将上述情况举报到有关部门。举报之后,两人于2024年9月退出基金会。

  由于蛟川教育基金会的组成人员和镇海中学系列机构关联度极高,宁波教育系统有人提出质疑:

  捐给基金会不会存在变相将学校公办方权益控制权转回到自己能操控的“第三方”?

  “资产到了基金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等于完全脱离了各方的监管,国有资产极有可能会流入某些群体的私人口袋。”宁波甬泰律师事务所主任葛湖海在接受人民日报平安校园采访时说。

  蛟川书院在宁波市初中升学率排名第一,每年收取的学费逾2亿。但因其“公参民学校特殊的体制机制,早就陷入内部人控制,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

  据民办方宁波教育集团方面反映,过去的十几年里,他们连学校的财报都看不到,唯一看到的一份是2016年的财报而仅这一份财报,他们发现的问题就包括,9000多万元的资金挪用、600多万元的工资福利异常增长、1600多万元的应收账款学费一般在入学时就及时缴纳,怎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应收账呢?资金挪用、超发福利等等这些问题,我们作为董事会成员一无所知。”

  《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资产的使用和财务管理受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民办学校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

  宁波教育集团称,无论他们如何请求,根本就看不到相关报告,更谈不上监督。

  据宁波镇海区一位官员透露:镇海区时任主要领导下令,审计部门不得对镇海中学在蛟川书院的国有资产进行审计。

  就这样,在“民办”帽子的掩护下,蛟川书院成为了无人监管的金饽饽。“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据知情人士透露,“多年前,镇海中学一位编制骨干去上海做换肝手术,的医疗费用就从蛟川书院出

  基金会是谁大金库

  宁波多位官员蛟川书院家长反映,蛟川教育基金会实则是收取蛟川书院巨额“择校费”、“赞助费”的影子平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虽然基金会所收“捐款”名义上是捐赠,其实绝大多数捐款与学生“择校”、“入学”相挂钩。每年有百余名学生通过基金会交钱入校就读,数额高达千万元。

  巧合的是,自2016年蛟川基金会成立,蛟川书院就没有什么捐赠收入了。据蛟川书院2016年财报显示,“捐赠收入”1-10月份累计发生数仅7000元。

  蛟川书院作为宁波排名第一的初中,其规模和名望逐年攀升。在关联基金会出现后,书院的社会捐赠款项几乎零,这是否正常?本属于书院的捐赠款是否转移到了基金会?过去10年,一共收取了多少捐赠名的择校费巨额的资金都流向了谁的口袋?

  蛟川教育基金会的资金使用屡受诟病和质疑。宁波教育系统内部人士透露,坊间不乏蛟川教育基金会部人私分、占有善款的传闻。该基金会甚至被称为某些领导干部的“金库”、“钱袋子”

  天眼查显示,2016年蛟川基金会“奖教”支出为235万元,“奖学”支出为3万元;2017年 “奖教”费用支出了112万元“奖学”支出3万元;2018年 “奖教”支出164万元,“奖学”费用3万元。

  根据蛟川教育基金会的年报,每年的主要支出是奖励蛟川书院的教师,这也佐证了传闻中的“蛟川学院教职工从基金会分得福利费”。

  根据基金会的章程,其资助的是广大教育公益事业,为什么只奖励蛟川书院的老师?基金会的资助款到底流向哪些人、事由是什么?基金会的管理者并未公布具体信息。

  而在已公布的信息中,还有一些支出令人费解2022年的年报中,有一项79.9万的支出是给予希望学校原举办人退出办学一次性补助。

  被曝光后谋划组建新基金会顽抗国家政策

  据当地教育系统相关人士反映,在媒体曝光之后,宁波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开始四处奔走组建新的基金会,想方设法将公有办学资源转移到自己人控制的基金会手里。该负责领导正牵头号召一些教育系统退休干部组建新的基金会接受捐赠,但这一方案遭到许多老同志的反对,谁也不敢公然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啊。

  这样的小动作政策制订者有防范。教育部等八部委《通知》明确要求: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出现利益输送等问题。要严格责任追究,防止走形变调,对执行不力、顶风违规变相审批的,要严肃追责问责。

  值得一提的是,舆论发酵后,网友们的诸多评论中获赞最高的一条是

  深入调查基金会,严肃处理有关部门负责人,彻底整顿领导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