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继比亚迪(01211)“抽水”435亿元后,小米(01810)亦宣布配股,集资425亿元。换言之,单是这两家车企,便将在港股市场上抽走接近900亿元资金。这一来固然因为港股近期强势反弹,正是集资好时机。更重要的是,“抽水战”属于中国电动车行业内捲战的其中一环,今年汰弱留强将更趋残酷。从投资者角度看,企业“抽水”往往被视为利淡消息,但更值得担心是一些未能集资的车企,势必被动捱打,甚至维持生存也可能成为问题。
内地电动车行业今年屡创新猷,例如比亚迪刚于上周发布“5分钟充电400公里”技术,意味着“叉电快过入油”,远胜于Tesla超级充电站效率(约15分钟充电275公里),间接有分拖累该美国车企股价。此外,小米最新发布SU7 Ultra超级电动跑车,零百加速只需1.98秒,最高时速达360公里,明显跑赢Tesla同级车款Model S Plaid(零百加速2.3秒,最高时速282公里);更重要是前者售价仅52.99万元人民币,较后者81.49万元人民币便宜35%。
01
比亚迪及小米共筹900亿
不少人认为,以上述比亚迪超充技术、小米超级跑车为标志,象徵中国的电动车领域实力已经追上,甚至超越以Tesla为代表的美国电动车行业,即将把后者赶下神坛,“东升西降”实属现在进行式,改朝换代只是时间问题。某程度上,这就有点像八十年代,以丰田、本田、日产、三菱为首的日本车企,把美国同业打到奄奄一息、几乎没顶,现在可说是历史重演。
不过在风光背后,中国车企也忙于“抽水”。比亚迪于3月初以先旧后新方式配售1.298亿股H股,按每股335.2元定价,合共集资435亿元,成为港股历史上第二大抽水行动(第一大是美团2021年配股集资512亿元,连同发行可换股债券合共筹集760亿元)。随后,小米昨天亦宣布进行先旧后新形式配售,以每股53.25元发行8亿股新股,集资约425亿元,将会是港股历来第三大“抽水”个案。
换句话说,单计比亚迪和小米两家车企,便将从港股市场抽走接近900亿元资金。部分市场人士担心,同类型“抽水”活动恐将陆续有来。事实上,港股近期强势反弹,恒生指数较去年低位涨逾40%。对很多企业来说,现在正是趁高集资好时机;尤其是面对中国经济前景不明朗及美国关税战阴霾,手持多点现金有助于积谷防饥。除了比亚迪和小米,包括第四范式(06682)、晶泰科技(02228)、招金矿业(01818)、速腾聚创(02498)、迈富时(02556)、黑芝麻智能(02533)等一批上市公司,自2月以来皆各自“抽水”集资10亿元以上。
02
行业内卷激化 掀淘汰潮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电动车市场现正上演割喉式竞争,内卷愈演愈烈。各大小车企对内须继续投入大量资本进行研发,对外则被迫低价卖车抢客,以致“蜡烛两头烧”,现金难免愈烧愈少。据新华网统计,中国现有逾70家新能源车企,但去年只有4家主流车企录得盈利,分别为比亚迪、吉利(00175)、理想(02015)和小米。其中,比亚迪属行业龙头,吉利及小米则分别有燃油车及电子产品业务支撑,而理想可算是纯电动车厂的表表者。
今年首两个月,比亚迪和吉利分别录得约61.5万、22万辆新能源车销量,形成第一梯队;理想和小米则有约5.6万和4万辆销量,属于第二梯队。据业界人士估计,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将整合至20家以内,只有最强的4家至5家可望持续获利。换言之,任何玩家倘未能跻身第一、第二梯队,便会十分危险。例如曾被视为“造车新势力”之首的蔚来(09866),现在似乎逐渐掉队,今年首两个月销量约2.7万辆,去年淨亏损224亿元人民币,烧钱情况相当严重,暂时未见到止血迹象。
从对外角度看,比亚迪、小米等车企相继发布令人惊艳的新技术、新车型,固属重大喜讯,象徵中国电动车的世界级实力日益强横。但从对内角度看,这亦意味内地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其他车企若无一两道撒手锏都很难招架。尤其是比亚迪、小米各自“抽水”逾400亿元之后,手持更大批弹药,既能继续加强研发,同时有条件维持低价卖车,势必为对手带来更沉重压力。
对小股东来说,上市公司集资往往被视为利淡消息,事关将摊薄每股权益。但在一个高速增长且竞争激烈的市场,一家公司有能力“抽水”,也是实力的证明,反映其获得投资者看好。相反,同一行业的其他公司倘若“抽不到水”,加以本身正在烧钱,形势难免更加恶劣,将会被动捱打,甚至维持生存也可能成为问题。现时港股仍处高位,其他车企适宜有水趁早抽,否则抽得太迟恐会后悔莫及。
(转自:信报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