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基慢跑
近期,市场上关于“华银基金要来了,北信瑞丰基金要更名”的传闻引起关注。
以前有“华夏基金”,“银华基金”,“兴华基金”,logo还都很像,这下真是傻傻分不清了。
网络平台上的机构主页清晰显示,虽然账号名称为“华银基金”,但认证信息却明确指向“北信瑞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这一发现直接证实了市场上所谓的“华银基金”实际上就是北信瑞丰基金在网络平台的展示名称。
这个logo和华夏银行也是一样的。
这是马上要正式变成“银行系”基金公司了么。另外,刚刚在中国证券报看到了公告,但官网还没有发布。
基金公司靠一个产品实现了逆袭的故事,过去也有,但那是2013年的天弘基金。
在公募基金行业高度分化的今天,中小基金公司的生存之道往往令人唏嘘。北信瑞丰基金,这家管理规模曾一度萎缩至27亿元的基金公司,在经历高层换血、员工流失、监管关注的多重考验后,却显现出意想不到的韧性。
据2025年三季报显示,北信瑞丰基金公募规模已突破200亿元,达到二季度末的近8倍,其中固收产品表现尤为突出。而在这背后,北信瑞丰鼎盛中短债基金功不可没。
可以看到,除了这个中短债,其他就是一个一级债基规模大点,29亿。
公司困局
北信瑞丰基金近年来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2025年8月,公司经历了高层大换血,总经理刘晓玲因工作调整离任,由具备丰富银行背景的宣学柱接任。
同时,公司董事长一职也迎来更迭,夏彬卸任,由刘彦雷接掌帅印。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的规模缩水问题。根据Wind数据,公司的管理规模曾在2020年达到130亿元的峰值,但随后逐年缩水。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的公募管理规模已缩减至27.06亿元,非货币基金规模也仅为25.85亿元,在全市场持牌机构中排名靠后。
员工流失更是雪上加霜。根据中基协备案数据,北信瑞丰基金的员工数量从2024年7月的88人减少至目前的52人,人员流失率超过40%。特别是在2024年10月,公司遭遇了基金经理集体离职的风波,多位资深基金经理先后离任。
公司转机曙光
2025年以来,北信瑞丰基金似乎迎来了转机。在新管理层带领下,公司公募规模截至三季度末突破200亿元,达到二季度末的近8倍。
这一增长与公司股东背景的支持不无关系。目前华夏银行党委对北信瑞丰基金党支部实行提级管理,在人才、资源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银行系资源的赋能为公司,尤其是固收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公司治理结构也在逐步完善。北信瑞丰基金董事长刘彦雷表示,公司当前正站在“二次创业”的新起点,强化内部治理是公司重新起航的首要任务。
同时,公司已启动产品管线梳理,计划在固收领域强化布局。
其实仔细看下客户结构,就会发现,这个规模的爆发式增长和股东和新管理层密不可分。具体客户,应该也不难猜。
最后不得不感慨,股东是不是真重视,不是靠喊口号,而是真金白金的扶持。
中小基金公司的领导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就是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规模。
为什么“宁可在大基金公司打螺丝,也别去小基金公司开飞机”,因为在大基金公司打螺丝的职业经理人,到小基金公司根本不好使,过去干的好,主要是因为平台赋能。
而你看,刘彦雷董事长,宣学柱总一去,效果很明显,属于带了嫁妆去的北信瑞丰!